共 24 条
胶莱盆地沉积-沉降史分析与构造演化
被引:34
作者:
李金良
[1
]
张岳桥
[2
]
柳宗泉
[3
]
任凤楼
[3
]
袁嘉音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3] 中石化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
来源:
关键词:
胶莱盆地;
白垩纪;
原型盆地;
沉降史分析;
盆地构造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53 [白垩纪(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地表典型露头剖面观察、地震剖面和测井资料解释、沉降史分析,并运用叠合盆地和改造盆地的研究思路,恢复了胶莱盆地白垩纪不同演化阶段的盆地原型及其构造性质。结果表明,该盆地经历了3个显著不同的沉积-沉降阶段。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时期,盆地原型表现为两个NE至NNE向延伸的断陷槽:一个沿苴县—诸城断陷发育,另一个沿牟平—即墨构造带发育,其沉积-沉降中心分别受苏鲁造山带北缘断裂带和牟平—即墨断裂带控制;该阶段沉积-沉降速率发生显著的空间分异,最大沉积-沉降速率在断陷槽,为230~370m/Ma,沿两侧斜坡地带沉积-沉降速率减小,约60m/Ma。早白垩世青山群对应一套中基性至中酸性火山岩,在沂沭裂谷盆地中堆积了一套大盛群河湖相沉积,这个时期是典型的大陆裂谷作用阶段,胶莱盆地演化为火山盆地,盆地沉降速率为35~70m/Ma。晚白垩世盆地原型表现为受东西向断裂控制的不对称箕状断陷,由诸城凹陷、高密凹陷和莱阳凹陷组成,其构造性质属于受西侧郯庐断裂和东侧牟平—即墨断裂控制的右旋拉分盆地;该阶段沉积-沉降速率总体一致,在63~73m/Ma。最后探讨了白垩纪盆地不同伸展阶段的动力学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240 / 250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