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锋面层状云云系结构、降水机制及人工增雨条件研究

被引:31
作者
洪延超 [1 ]
李宏宇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和强风暴实验室
[2] 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关键词
云系结构; “催化-供给”云; 水分转化; 人工增雨条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81 [人工降雨];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观测资料、中尺度模式MM5和一维层状云模式,分析和研究了典型层状云系的"催化-供给"云结构及其分布、降水形成微物理机制;通过分析云的结构、降水机制和水分转化研究了人工增雨条件。结果表明,云系的不同部位,其垂直结构也不同,云系中有3个不同高度的含水量中心:高层冰云由冰晶和雪组成,含水量中心在300hPa高度;中层云为冰水混合层,云含水量中心在600~650hPa之间;低层云在800~900hPa之间,完全由液态水组成。这些含水量中心的高度大体上与凝结率极大值的高度对应。在锋面云系的不同部位,三层云有不同的组合。多层云是云系的主要宏观结构特征,说明"催化-供给"云体系是冷锋降水云系的主要降水机制。锋面云系中"催化-供给"云的水分转化分析表明,有29%的云水转化成降水粒子,冰粒子的撞冻增长是云水转化成降水的主要过程。约有49%的冰晶转化成雪,约有92%的雪融化成霰,约有96%的霰融化成雨水,占形成雨水总量的57%。锋面云系的部位不同,降水形成的机理也不同。远离锋区的锋后部位降水几乎完全由冷云过程形成,冰粒子主要通过凝华方式增长,撞冻增长过程很弱,降水完全由冰粒子融化形成。与锋区相比,锋前区暖云过程对雨水的贡献较大,60%的雨水是由暖云过程产生的;而锋区附近冷云过程对雨水的形成贡献较大。在云结构和降水机制研究基础上分析了云的人工增雨条件,可以用云体"催化-供给"云结构、降水机制、过冷水含量、冰晶浓度和云的暖区含水量以及冰面过饱和水汽量判断人工增雨催化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1308 / 1323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决策方法 [J].
王以琳 ;
薛晓萍 ;
李曼华 .
高原气象, 2008, (03) :686-694
[2]   西北地区一次层状云降水云物理结构和云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J].
赵震 ;
雷恒池 .
大气科学, 2008, (02) :323-334
[3]   降水性层状云系结构和降水过程的观测个例与模拟研究 [J].
胡朝霞 ;
雷恒池 ;
郭学良 ;
金德镇 ;
齐彦斌 ;
张晓庆 .
大气科学, 2007, (03) :425-439
[4]   一次延安层状云微物理结构特征及降水机制研究 [J].
王扬锋 ;
雷恒池 ;
樊鹏 ;
吴玉霞 ;
陆忠艳 .
高原气象, 2007, (02) :388-395
[5]   层状云系人工增雨潜力评估研究 [J].
洪延超 ;
周非非 .
大气科学 , 2006, (05) :913-926
[6]   锋面云系降水中的增雨潜力数值研究 [J].
李宏宇 ;
王华 ;
洪延超 .
大气科学, 2006, (02) :341-350
[7]   黄淮气旋中人工增雨播云区的探讨 [J].
王以琳 ;
王建国 .
高原气象 , 2006, (01) :128-137
[8]   “催化-供给”云降水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J].
洪延超 ;
周非非 .
大气科学, 2005, (06) :43-54
[9]   一次河南省春季层状云降水的地面雨滴谱特征 [J].
胡娅敏 ;
沈桐立 ;
廖菲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 (04) :507-515
[10]   冰相雨胚转化水汽密度差的实验研究 [J].
陈万奎 ;
严采蘩 .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S1) :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