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胁迫”的结果要素必要性:基于被害人的客观视角

被引:6
作者
陈毅坚
机构
[1] 中山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胁迫; 结果要素必要说; 结果要素不要说; 被害人; 客观适宜性; 类型人;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20.10.010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刑法中的胁迫应坚持"结果要素必要说","结果要素不要说"的学理根据难以成立。对胁迫的理解应坚持被害人的客观视角,对被害人不产生任何强制效果的胁迫不是刑法规范意义上的胁迫要件。胁迫要件与诈骗罪的欺诈要件的行为无价值不具有等值性,与构成要件对因果关系的要求没有必然联系。胁迫的结果要素是强制的效果,是影响被害人意思决定自由的一种强制状态,被害人在这种类似于紧急避险的状态中,必须认真严肃地对待胁迫。作为中间结果的强制效果与作为构成要件结果的被害人实际反应分属不同层面,胁迫侵害的是意思决定自由的基础法益,对处分自由的压制则进一步侵害意思行动自由。胁迫的结果要素应以客观适宜性为标准,进行类型人的事前判断,即客观上适合于使被害人所处交往领域的类型人形成认真对待的效果。以此为标准能更好地处理虚假胁迫和对第三人的胁迫的疑难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19 / 133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敲诈勒索罪中“被害人恐惧必要说”之证伪及其出路 [J].
蔡桂生 .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9, 6 (04) :87-93
[2]   敲诈勒索罪中“被害人处分必要说”之辨析 [J].
蔡桂生 .
政治与法律, 2019, (03) :48-57
[4]   胁迫制度的经济分析 以违法性与制裁为核心 [J].
张凇纶 .
中外法学, 2018, 30 (03) :632-650
[5]   被害人目的落空与诈骗罪基于客观归责理论的教义学展开 [J].
陈毅坚 .
中外法学, 2018, 30 (02) :414-439
[7]   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之界分:基于被害人的处分自由 [J].
车浩 .
中国法学, 2017, (06) :262-282
[8]   采用轻微胁迫手段索回质押物品该如何定性 [J].
龚晓明 .
人民检察, 2010, (11) :39-40
[9]  
关于敲诈勒索罪几个问题的探讨.[J].韩忠伟.检察实践.2001, 05
[10]  
《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N].朱和庆;周川;李梦龙;.人民法院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