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补偿激励约束的结构优化与机制完善——基于模式差异与功能障碍的分析

被引:7
作者
黄锡生
陈宝山
机构
[1] 重庆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生态保护补偿; 激励; 约束; 功能; 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生态保护补偿激励约束机制是指以补偿资金为激励与约束工具,通过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分配与生态保护成效相挂钩实现激励与约束功能的一体化机制,是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激励和约束生态保护行为的直接目的,以及促进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责任、权利落实的间接目的。其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和结构。基于此,在对机制模式和结构进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以其功能指向为准绳探究其结构和机制障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表明:①激励约束结构的失衡诱致激励功能变异成约束功能,责权配置失衡;②激励约束对象的错位阻碍激励约束功能向具体生态保护主体的纵向传导;③挂钩依据以及挂钩强度的不足,制约对生态保护行为和责任的激励约束力度;④绩效评价机制对生态保护成效的偏离导致挂钩依据的不合理。结构失衡、对象错位,挂钩局限与绩效评价的偏离成为制约功能实效的关键因素。生态保护补偿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是实现激励约束生态保护和建设行为,促进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责权落实的前提。因此,建议:①调整激励约束横向结构,实现激励约束功能的均衡配置;②贯通激励约束纵向结构,使激励约束对象和资金"纵向到底",落实生态保护主体的责任和权利;③调整挂钩依据和调节机制,科学合理地设置挂钩机制;④调整生态保护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整体和专项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切实反映生态保护的成效。从而,优化其结构、完善其机制,充分发挥其激励生态保护行为、约束生态保护责任承担的功能,实现其促进责权落实的目的。同时,在《环境保护法》《森林法》以及正在制定中的《生态补偿条例》等法律法规中作出相应规定。
引用
收藏
页码:126 / 13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分析框架:补偿主体视角 [J].
郑云辰 ;
葛颜祥 ;
接玉梅 ;
张化楠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 29 (07) :131-139
[2]   生态文明视野下采伐许可制度变革探究——兼论《森林法》的修改 [J].
黄锡生 ;
陈宝山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 33 (10) :47-52
[3]   约束与激励: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J].
杨照 ;
朱明 ;
陈伟忠 .
农业经济 , 2019, (02) :6-8
[4]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补偿校准——以马尾松林为例 [J].
吴强 ;
PENG Yuanying ;
马恒运 ;
张合平 ;
刘奕汝 .
生态学报, 2019, 39 (01) :117-130
[5]   低碳视角下农业生态补偿的激励有效性 [J].
陈儒 ;
姜志德 ;
赵凯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 (05) :146-154
[6]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牧户非农就业生计的影响 [J].
王丹 ;
黄季焜 .
资源科学, 2018, 40 (07) :1344-1353
[7]   生态补偿支付条件:类型确定及激励、效益判断 [J].
王清军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03) :56-69
[8]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监管方式分析 [J].
张文彬 ;
马艺鸣 .
环境保护科学, 2018, 44 (01) :7-13
[9]   责任分配抑或权利确认:流域生态补偿适用条件之辨析 [J].
谢玲 ;
李爱年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 (10) :109-115
[10]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的经济激励效果分析 [J].
张倩 .
甘肃社会科学, 2016, (05) :23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