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强度台风相伴随的内陆台前飑线对比分析

被引:13
作者
唐明晖 [1 ]
姚秀萍 [2 ]
王强 [3 ]
丁小剑 [1 ]
机构
[1] 湖南省气象台
[2]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3] 怀化市气象台
关键词
内陆; 台前飑线; 对比分析; 副热带高压; 西风带飑线; 雷暴高压; 冷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应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和非常规观测资料,以两个强度差异较大的台风(201409号台风威马逊和200606号台风派比安)在内陆造成的台前飑线为研究对象,从飑线产生的实况、大尺度环流背景及飑线不同阶段进行分析,重点以飑线初生阶段的环境条件和成熟阶段的地面中尺度特征、垂直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威马逊"飑线主要是台风倒槽和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而"派比安"飑线则是由台风倒槽、副高、西风槽相互作用引起的;两次过程副高位置的不同造成台风外围东南急流位置的差异,"派比安"飑线过程中东南急流更有利于飑线的持续。(2)飑线初生阶段,充沛的水汽来源、明显的条件不稳定、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对流抑制能量的减小均为飑线的初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地面辐合线使得离散的对流单体组织发展成飑线;而水汽条件、地面辐合线位置的差异导致了两次飑线初生位置的不同;对流有效位能(CAPE)、对流抑制位能(CIN)差异预示着"派比安"飑线过程对流发展潜势强于"威马逊"飑线过程。(3)飑线成熟阶段:由地面温压场特征分析出"派比安"飑线冷池中心比"威马逊"飑线更明显;垂直动力结构更有利于强对流的产生和发展。(4)西风槽底部和台风倒槽顶部在湘北的结合,使得已衰减的"派比安"飑线再次增强发展形成Ⅱ阶段飑线。(5)和以往研究的西风带飑线相比,这两次飑线过程并没有分析出那么强的"雷暴高压"、正变压,但有冷池、明显的温度梯度、气压梯度,低层的垂直风切变主要是由风的方向变化所导致。
引用
收藏
页码:912 / 92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一次华北飑线的阵风锋天气过程分析 [J].
郑丽娜 ;
刁秀广 .
气象, 2016, 42 (02) :174-182
[2]   京津冀一次飑线过程的精细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J].
刘莲 ;
王迎春 ;
陈明轩 .
气象, 2015, 41 (12) :1433-1446
[3]   广西一次飑线大风天气的成因和预警分析 [J].
农孟松 ;
翟丽萍 ;
屈梅芳 ;
赖珍权 ;
梁维亮 ;
祁丽燕 .
气象, 2014, 40 (12) :1491-1499
[4]   一次强飑线及飑前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分析 [J].
马中元 ;
苏俐敏 ;
谌芸 ;
阮征 ;
陈鲍发 ;
彭王敏子 ;
陈胜东 .
气象, 2014, 40 (08) :916-929
[5]   2012年4月广东左移和飑线内超级单体的环境条件和结构对比分析 [J].
伍志方 ;
庞古乾 ;
贺汉青 ;
叶爱芬 ;
刘运策 .
气象, 2014, 40 (06) :655-667
[6]   雷暴潜势预报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J].
王秀明 ;
俞小鼎 ;
周小刚 .
气象, 2014, 40 (04) :389-399
[7]   东北冷涡对江淮飑线生成的影响研究 [J].
郑媛媛 ;
张雪晨 ;
朱红芳 ;
姚晨 ;
施帅红 .
高原气象, 2014, 33 (01) :261-269
[8]   台风“麦莎”的强度对台风前部飑线发展过程影响的研究 [J].
刘佳 ;
沈新勇 ;
张大林 ;
许映龙 ;
毕明玉 .
大气科学, 2013, 37 (05) :1025-1037
[9]   华东地区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 [J].
李娜 ;
冉令坤 ;
高守亭 .
大气科学, 2013, 37 (03) :595-608
[10]   2013年湖南首场致灾性强对流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J].
叶成志 ;
唐明晖 ;
陈红专 ;
田莹 .
暴雨灾害, 2013, 32 (01)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