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冷涡对江淮飑线生成的影响研究

被引:65
作者
郑媛媛 [1 ]
张雪晨 [2 ]
朱红芳 [2 ]
姚晨 [2 ]
施帅红 [2 ]
机构
[1] 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 安徽省气象台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东北冷涡; 飑线; 监测预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 [天气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和雷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近10年东北冷涡天气背景下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物理机制和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在东北冷涡背景下,2009年6月3、5和14日在黄淮和江淮地区分别产生飑线并造成大范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在东北冷涡发展阶段,即温压结构不对称、大气斜压性强时,冷涡的西、西南、南至东南部容易发生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在东北冷涡形势下,飑线生成时具备以下特征:(1)存在明显的中尺度气旋式环流,850 hPa、925 hPa和地面有辐合线或干线存在;(2)静力不稳定,中低层温度直减率大;(3)风垂直切变强,风随高度强烈顺转,400~500 hPa有西风急流存在,且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区域紧密相关;(4)伴随着飑线发展,在飑线后侧有显著升压,雷暴高压的强弱不仅指示了飑线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时可作为地面大风预报的参考依据;(5)飑线的移动与对流回波的传播、出流边界和引导气流密切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61 / 26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090603”强飑线过程动力结构特征的观测与模拟分析 [J].
吴海英 ;
陈海山 ;
蒋义芳 ;
姚丽娜 ;
曹舒娅 .
高原气象, 2013, 32 (04) :1084-1094
[2]   山东半岛一次强飑线过程地闪与雷达回波关系的研究 [J].
吴学珂 ;
袁铁 ;
刘冬霞 ;
冯桂力 .
高原气象, 2013, 32 (02) :2530-2540
[3]   一次强飑线云结构特征的卫星反演分析 [J].
徐小红 ;
余兴 ;
朱延年 ;
刘贵华 ;
戴进 ;
岳治国 .
高原气象, 2012, (01) :258-268
[4]   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子分析 [J].
钟水新 ;
王东海 ;
张人禾 ;
刘英 .
高原气象 , 2011, (04) :951-960
[5]   干侵入对一次东北冷涡过程的作用分析 [J].
吴迪 ;
姚秀萍 ;
寿绍文 .
高原气象, 2010, 29 (05) :1208-1217
[6]   东北冷涡研究概述 [J].
张立祥 ;
李泽椿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 (02) :218-228
[7]   北京地区一次罕见的雷暴大风过程特征分析 [J].
廖晓农 ;
俞小鼎 ;
王迎春 .
高原气象, 2008, 27 (06) :1350-1362
[8]   一次典型飑线过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 [J].
姚叶青 ;
俞小鼎 ;
张义军 ;
程华 ;
魏鸣 ;
李劲 .
高原气象, 2008, (02) :373-381
[9]   东北冷涡不稳定能量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落区的关系 [J].
陈力强 ;
张立祥 ;
周小珊 .
高原气象, 2008, (02) :339-348
[10]   华东飑线过程中的地面中尺度物理特征 [J].
翟国庆 ;
俞樟孝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91, (06) :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