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分流河道储层内部结构表征——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1层为例

被引:15
作者
李国栋 [1 ]
严科 [2 ]
宁士华 [3 ]
机构
[1]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博士后工作办公室
[2]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胜利采油厂
[3]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沉积界面; 结构单元; 单一河道; 胜坨油田;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3.01.008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储层内部结构表征是特高含水期老油田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1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例,利用密井网条件下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水下分流河道储层内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储层中的沉积界面可分为5个等级:五级界面是限定水下分流河道复合砂体的界面,为分布稳定的泥岩,呈近水平产状;四级界面是复合砂体内部单一河道间的沉积界面,为泥质薄夹层或岩性突变面,在相同单一河道中以近水平产状连续分布,在不同单一河道间分布不连续;三级界面是单一河道内部增生体的界面,界面上下岩相一致,分布范围局限在单一河道砂体内部,也为近水平产状;二级和一级界面分别为岩心规模的层系组或交错层系界面。水下分流河道复合砂体由单一河道垂向叠置和侧向拼合而成,综合利用分流间湾、河道边缘、砂体顶面高程差异、砂体规模差异等特征可识别出单一河道的侧向边界,单一河道的同期不同体现象是水下分流河道最重要的储层内部结构。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1+112 +112-11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胜坨油田河流相储层建筑结构分析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林博.中国石油大学.2007, 03
[2]  
曲流河储层构型分析与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D].岳大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6, 05
[3]   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的嵌入式建模方法研究 [J].
范峥 ;
吴胜和 ;
岳大力 ;
毕东亮 ;
温立峰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6 (03) :1-6
[4]   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精细解剖——以垦西油田垦71断块馆陶组为例 [J].
陈雨茂 ;
邓文秀 ;
滕彬彬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1, 18 (04) :25-27+112
[5]   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研究进展 [J].
周银邦 ;
吴胜和 ;
计秉玉 ;
岳大力 ;
范峥 ;
钟欣欣 .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 (07) :695-702
[6]   曲流河点坝砂体识别浅析 [J].
于亮亮 ;
施尚明 ;
王慧 ;
邵文杰 .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 36 (06) :46-47
[7]   分流河道砂体构型分析方法在萨北油田的应用附视频 [J].
周银邦 ;
吴胜和 ;
岳大力 ;
刘江丽 ;
刘志鹏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5) :6-10+12
[8]   孤岛油田曲流点坝构型 [J].
程会明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8, (05) :20-23+112
[9]   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储层内部构型 [J].
李林祥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8, (04) :20-23+112
[10]   孤岛油田河流相厚油层储层构型研究及应用 [J].
刘建民 ;
束青林 ;
张本华 ;
毛卫荣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06) :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