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以固原上黄试验区为例

被引:8
作者
郝仕龙
李春静
机构
[1]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黄土丘陵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6 [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提高土地生态效益是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利用的关键。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利用生态承载力分析方法,以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为切入点,对上黄试验区1982年、2000年和2010年3个时间序列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上黄试验区1982年、2000年和2010年的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242.47,750.53,929.68hm2和0.67,1.47,1.86hm2,呈现出增长趋势,表明上黄试验区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中,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扩大以及单位土地生态生产能力的提高是生态承载力提高的原因,尤其后者是生态承载力提高的关键。本研究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135 / 138+144 +14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基于生态足迹的巫山县土地承载力研究 [J].
谭波 ;
傅瓦利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0, (05) :105-108+113
[2]   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土地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以鹤岗市为例 [J].
崔登攀 ;
宋戈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0, (05) :114-117+122
[3]   基于GIS和Markov模型的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 [J].
郭碧云 ;
张广军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12) :291-298+403
[4]   延安市2001-2006年生态足迹分析 [J].
邢华超 ;
陈知送 ;
王秀茹 ;
许其功 ;
夏训峰 ;
高如泰 ;
席北斗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9, (06) :143-146
[5]   典型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J].
谢花林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10) :56-62
[6]   陕西省土地整理工程生态承载力模型 [J].
费良军 ;
黄宝友 ;
孙胜祥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08) :80-83
[7]   关于生态足迹分析若干理论与方法论问题的思考 [J].
白钰 ;
曾辉 ;
魏建兵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3) :493-500
[8]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变化的EMD分析及情景预测 [J].
陈成忠 ;
林振山 .
生态学报, 2007, (12) :5291-5299
[9]   衡阳市生态足迹分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J].
王鹏 ;
庄大昌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7, (02) :246-248
[10]   福建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 [J].
翁伯琦 ;
王义祥 ;
黄毅斌 ;
应朝阳 ;
黄勤楼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1) :2153-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