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源头减量技术

被引:74
作者
薛利红 [1 ,2 ]
杨林章 [1 ,2 ]
施卫明 [2 ]
王慎强 [2 ]
机构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源头减量; 优化施肥; 节水灌溉; 新型缓控释肥; 轮作制度改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92 [农用化学物质、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2803 ;
摘要
农村面源污染因其污染源的高度分散性及污染排放的时空不确定性等特征,使得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在自己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梳理了国内外的源头减量技术,并按照技术原理进行了分类阐述。研究表明,源头减量可以通过减少肥料用量或者减少排水量两种途径实现。减少肥料用量,可采用基于目标产量和肥料效应函数的氮肥优化技术、按需施肥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有机无机配合技术或者使用新型缓控释肥等技术,也可通过改变轮作制度等来实现。从源头上减少排水量,则需要对水分进行优化管理,旱地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水田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坡耕地采用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等。减量技术的应用要兼顾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并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因地制宜。源头减量技术的研发要顺应时代要求,以节本省工为目标,逐步向智能化、机械化迈进。源头减量的同时,要配置生态拦截技术等,并对污染物中的氮磷养分进行回用,最终实现污染物减排的最大化。
引用
收藏
页码:881 / 88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4 条
[11]  
Optimizing nitrogen input to reduce nitrate leaching loss in greenhouse vegetable production[J] . Ju Min,Hailin Zhang,Weiming Shi.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 2012
[12]  
Yield and Nitrogen Balance of Greenhouse Tomato ( Lycopersicum esculentum Mill.) with Conventional and Site-specific Nitrogen Management in Northern China[J] . Feifei He,Qing Chen,Rongfeng Jiang,Xinping Chen,Fusuo Zhang.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 2007 (1)
[13]   不同氮肥管理模式对太湖流域稻田土壤氮素渗漏的影响 [J].
俞映倞 ;
薛利红 ;
杨林章 .
土壤学报, 2011, 48 (05) :988-995
[14]  
Nitrogen Balance and Loss in a Greenhouse Vegetable System in Southeastern China[J]. MIN Ju,ZHAO Xu,SHI Wei-Ming 2,XING Guang-Xi and ZHU Zhao-Li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71 East Beijing Road,Nanjing 210008 (China).Pedosphere. 2011(04)
[15]   不同施氮量对大棚莴苣根系形态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陆扣萍 ;
谢寅峰 ;
闵炬 ;
施卫明 .
土壤, 2011, 43 (04) :542-547
[16]   节灌控排条件下氮磷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J].
乔欣 ;
邵东国 ;
刘欢欢 ;
袁俊光 .
水利学报, 2011, 42 (07) :862-868
[17]   不同施肥模式调控沿湖农田无机氮流失的原位研究——以南四湖过水区粮田为例 [J].
谭德水 ;
江丽华 ;
张骞 ;
孟丽 ;
郑福丽 ;
高新昊 ;
徐钰 ;
刘兆辉 .
生态学报, 2011, 31 (12) :3488-3496
[18]   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农田氮、磷流失特性研究 [J].
汤秋香 ;
任天志 ;
雷宝坤 ;
翟丽梅 ;
胡万里 ;
张继宗 ;
林涛 ;
刘宏斌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 (03) :608-615
[19]   稻季田面水不同形态氮素变化及氮肥减量研究 [J].
赵冬 ;
颜廷梅 ;
乔俊 ;
薛峰 ;
杨林章 .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 (04) :743-749
[20]  
太湖流域稻田不同氮肥管理模式下的氮素平衡特征及环境效应评价[J]. 薛利红,俞映倞,杨林章.环境科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