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犯罪规范模式的理论形塑——基于信息中心与数据中心的范式比较

被引:21
作者
王肃之
机构
[1] 最高人民法院
关键词
网络犯罪; 规范模式; 信息范式; 数据范式; 行为类型;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9.11.004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德国和日本继受了《网络犯罪公约》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犯罪规制模式的理论范式,我国则基于本国网络犯罪治理情况和刑法条文形成了以信息为中心的网络犯罪规制模式的理论范式。此种方式选择的区别与社会价值观念、犯罪追诉标准等差异有关,并且影响了网络犯罪行为类型的模式。我国应进一步探索和发展信息中心的网络犯罪规范模式,基于体系化和前瞻性的视角予以完善。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21]   大数据时代数据犯罪的制裁思路 [J].
于志刚 ;
李源粒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10) :100-120+207
[22]   我国网络金融犯罪司法认定研究 [J].
殷宪龙 .
法学杂志, 2014, 35 (02) :110-119
[23]   《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理解与适用 [J].
陈国庆 ;
韩耀元 ;
吴峤滨 .
人民检察, 2011, (20) :48-53
[24]   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危害对象探微 [J].
屈学武 .
人民检察, 2009, (19) :11-14
[27]   关于犯罪对象的几个问题 [J].
薛瑞麟 .
中国法学, 2007, (05) :121-128
[28]   传统犯罪对象理论面临的挑战——虚拟犯罪对象 [J].
许富仁 ;
庄啸 .
河北法学, 2007, (02) :125-128
[29]   计算机犯罪的刑法规制缺陷及理论回应 [J].
黄泽林 ;
陈小彪 .
江海学刊, 2005, (03) :112-118+238
[30]   计算机信息犯罪研究 [J].
徐澜波 .
社会科学, 2004, (04) :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