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4 条
黄海海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50
作者:
郑求根
[1
]
蔡立国
[1
]
丁文龙
[2
]
陆永德
[1
]
曹清古
[1
]
机构: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
来源:
关键词:
构造背景;
板块作用;
高钾火山岩;
北黄海盆地;
南黄海盆地;
中国东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扬子板块俯冲在华北板块之下,于三叠纪末完成陆-陆碰撞,进入陆内俯冲阶段,在造山带的侧翼形成陆内前陆盆地。此时在苏鲁造山带南侧形成的南黄海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J1—J2),而苏鲁造山带北侧的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则缺失这套地层(J1—J2),可能处于隆起状态。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J3—K1),中国东部发生广泛火山喷发、岩浆侵位,反映了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发生明显的变化。大别-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构造背景有明显的差异。北侧的火山岩特征表明其北侧为裂谷环境,包括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表现为地堑和半地堑形式,高角度平面正断层和犁式正断层发育。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中国东部构造背景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生大规模的断陷作用。大别-苏鲁造山带晚白垩世发育A型花岗岩,表明造山作用结束,进入造山带崩塌和后造山期,与中国东部总体的伸展期是吻合的。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强烈,接受了厚度较大的下第三系;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较弱,只在北部小范围内接受了厚度较小的早第三纪沉积。晚第三纪,南黄海盆地和北黄海盆地由于热沉降由断陷变为坳陷。
引用
收藏
页码:647 / 654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