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治法方药对脂肪肝大鼠肝组织NF-κBp65及Kupffer细胞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19
作者
杨钦河 [1 ]
谢芳 [1 ]
王凤珍 [1 ]
凌家生 [1 ]
王强 [1 ]
程少冰 [1 ]
唐海兰 [2 ]
胡巢凤 [3 ]
王彦平 [3 ]
孙升云 [4 ]
金玲 [4 ]
周羽竝 [5 ]
陈万群 [5 ]
杨环文 [1 ]
张玉佩 [1 ]
机构
[1]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2] 暨南大学实验技术中心
[3] 暨南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
[4] 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化教研室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脂肪肝/中药疗法; 肝组织/病理学; 疏肝; 健脾; 疾病模型,动物; 大鼠;
D O I
10.13359/j.cnki.gzxbtcm.2009.02.013
中图分类号
R285.5 [中药实验药理];
学科分类号
1008 ;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不同治法方药对脂肪肝大鼠肝组织核因子-κB(NF-κBp65)及Kupffer细胞p38MAPK蛋白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9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疏肝组(灌服3.2 g.kg-1.d-1剂量的柴胡疏肝散)、健脾组(灌服10.0 g.kg-1.d-1剂量的参苓白术散)、祛湿组(灌服3.5 g.kg-1.d-1剂量的平胃散)、活血组(灌服7.1 g.kg-1.d-1剂量的膈下逐瘀汤)、综合组(灌服11.9 g.kg-1.d-1剂量的自拟方);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白酒灌胃法复制大鼠脂肪肝实验动物模型,给药12周后处死动物取肝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p65在各组中的活性及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每组取3只大鼠分离Kupffer细胞,应用W estern b lot法检测不同组别大鼠Kupffer细胞p38MAPK蛋白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NF-κBp65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疏肝组、健脾组NF-κBp65阳性表达最低、肝组织脂肪变最轻,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脂肪肝大鼠肝组织NF-κBp65表达强度与其病理学的改变呈正相关(P<0.01)。模型组大鼠Kupffer细胞p38MAPK蛋白表达和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1),各给药组p38MAPK蛋白表达和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其中以健脾组、疏肝组下降最为明显。【结论】抑制NF-κBp65和p38MAPK蛋白及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可能是上述不同治法方药抗脂肪肝作用的机制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141 / 147+199 +19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脂肪性肝病中NF-κB活性变化及其意义 [J].
马晓燕 ;
司英奎 ;
韩雪霖 .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7, (11) :2276-2277
[2]   不同治法方药对大鼠脂肪肝Kupffer细胞ERK1/2蛋白活性的影响 [J].
孟民杰 ;
杨钦河 ;
王强 ;
陈雪梅 ;
王凤珍 ;
王彦平 ;
唐海兰 ;
程少冰 ;
凌家生 ;
温承远 ;
谢芳 .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7, (08) :1551-1555
[3]   核转录因子kB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 [J].
陈芝芸 ;
严茂祥 ;
何蓓晖 ;
刘庆生 ;
孙丽伟 .
医学研究通讯, 2005, (11) :9-11
[4]   细胞内炎症信号通路交汇作用研究进展 [J].
刘辉 ;
姚咏明 .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5, (08) :1607-1613+1627
[5]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与脂肪性肝炎 [J].
王荣琦 ;
李建梅 ;
赵彩彦 .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5, (03) :223-225
[6]   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 [J].
唐皓 ;
马中富 .
热带医学杂志, 2004, (04) :501-504
[7]   核因子κB与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J].
赵宗豪 .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4, (02) :119-121
[8]   不同治法方药对脂肪肝大鼠血脂作用的比较研究 [J].
杨钦河 ;
周迎春 ;
郭桃美 ;
张薇 ;
潘丰满 ;
夏棣其 ;
唐纯志 ;
孙景波 ;
孔令人 ;
胡巢凤 ;
李菁 ;
王斌会 ;
戚仁斌 ;
王彦平 .
新中医, 2004, (05) :74-75
[9]   MAPK信号转导通路对炎症反应的调控 [J].
姜勇 ;
龚小卫 .
生理学报, 2000, (04) :267-271+280
[10]   大鼠肝Kupffer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 [J].
施鑫 ;
李保仝 ;
黎介寿 .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0, (04) :24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