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387
作者
周涛发
范裕
袁峰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大陆动力学; 成岩成矿作用; 成矿流体系统; 铜铁金多金属矿床;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2 [金属矿床(总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国最主要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由鄂东南、九瑞、安庆—贵池、铜陵、庐枞和宁芜等位于断隆区、断凹区和隆凹过渡区的多个矿集区组成,成矿带形成经历了中生代转换复合的构造体制、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等复杂的大陆动力学过程,具有爆发式的多阶段岩浆活动、大规模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和多类型的复杂成矿系统演化,以及深部找矿潜力巨大等特点,是开展陆内动力学过程与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天然实验室。本文从成岩成矿构造背景、地球动力学过程、时空格架以及成矿流体系统演化等方面,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作一初步归纳,并简要分析了下一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665 / 167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32 条
  • [121]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新生代玄武岩与壳幔作用
    徐夕生
    谢昕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3) : 318 - 334
  • [122] 南岭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作用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华仁民
    陈培荣
    张文兰
    姚军明
    林锦富
    张展适
    顾晟彦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3) : 291 - 304
  • [123] 安徽铜陵大团山铜矿床层状矽卡岩矿体中辉钼矿Re-Os年龄测定及其地质意义
    梅燕雄
    毛景文
    李进文
    杜安道
    [J]. 地球学报, 2005, (04) : 327 - 331
  • [124] 中国北方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期次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毛景文
    谢桂青
    张作衡
    李晓峰
    王义天
    张长青
    李永峰
    [J]. 岩石学报, 2005, (01) : 171 - 190
  • [125] 铜陵冬瓜山铜矿成矿流体特征和演化
    徐兆文
    黄顺生
    倪培
    陆现彩
    陆建军
    方长泉
    华明
    蒋少涌
    [J]. 地质论评, 2005, (01) : 36 - 41
  • [126] 安徽铜官山石英闪长岩及其包体锆石U-Pb定年与成因探讨
    徐夕生
    范钦成
    S.Y.O’Reilly
    蒋少涌
    W.L.Griffin
    王汝成
    邱检生
    不详
    [J]. 科学通报 , 2004, (18) : 1883 - 1891
  • [127]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底侵作用及动力学演化模式:来自地球物理资料的约束
    吕庆田
    侯增谦
    杨竹森
    史大年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9) : 783 - 794
  • [128] Giant versus small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of Cenozoic age in northern Chile:: adakitic versus normal calc-alkaline magmatism
    Oyarzun, R
    Márquez, A
    Lillo, J
    López, I
    Rivera, S
    [J]. MINERALIUM DEPOSITA, 2001, 36 (08) : 794 - 798
  • [129] Sm-Nd and Sr isotope systematics of scheelite from the giant Au(-W) deposit Muruntau (Uzbekistan): implications for the age and sources of Au mineralization
    Kempe, U
    Belyatsky, BV
    Krymsky, RS
    Kremenetsky, AA
    Ivanov, PA
    [J]. MINERALIUM DEPOSITA, 2001, 36 (05) : 379 - 392
  • [130] Cretaceous magmatism and lithospheric extension in Southeast China
    Li, XH
    [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00, 18 (03) : 293 -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