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生物质炭对红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43
作者
何玉亭 [1 ]
王昌全 [1 ]
沈杰 [1 ]
李斌 [2 ]
李冰 [1 ]
陈林 [1 ,3 ]
潘兴兵 [1 ,4 ]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
[2] 中国烟草总公司四川省公司
[3] 四川省邛崃市农业和林业局
[4] 四川省烟草公司攀枝花市公司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红壤; 土壤团聚体; 土壤微生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6 [土壤改良];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摘要
【目的】研究烟秆炭和桑条炭对红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和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为培育结构稳定的红壤团聚体提供优质改良材料。【方法】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添加1%、2%、4%、6%土壤质量的烟秆炭(Y1、Y2、Y4、Y6)和桑条炭(S1、S2、S4、S6),对照(CK)无添加,4个月后采用筛分法对土壤团聚体结构(<0.25、0.25—0.5、0.5—1、1—2、>2 mm团聚体粒级分布,平均重量直径(MWD),>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团聚体破坏率(PAD))进行分析,采用微生物稀释平板法测定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数量。【结果】施入生物质炭后,水稳性团聚体发生显著变化。Y4和S4处理下,0.5—1 mm团聚体较对照显著增加61.0%和43.6%;Y1和S2处理,0.25—0.5 mm团聚体较对照显著增加40.8%和27.1%,<0.25 mm的团聚体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9.2%和8.4%;Y2和S2处理的MWD表现一致,均较对照显著提高10%以上,Y1和S2处理R0.25较对照显著提高31.4%和28.7%,Y6和S6处理PAD显著降低22.0%和18.2%;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数量均显著增加,Y4和S4处理微生物群落最丰富;烟秆炭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MWD、R0.25)和土壤微生物之间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相关性,尤其与真菌(R2=0.89,P=0.030;R2=0.86,P=0.039)和放线菌(R2=0.87,P=0.035;R2=0.90,P=0.021)相关性更显著;PAD随真菌数量的增加而极显著降低(P<0.01),随放线菌和细菌数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结论】烟秆炭和桑条炭均能促进大团聚体(0.25—1 mm)的形成,提高红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烟秆炭改良效果优于桑条炭,以2%—4%添加量为宜。
引用
收藏
页码:2333 / 234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长期施肥对黄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团聚体组分特征的影响 [J].
李清华 ;
王飞 ;
林诚 ;
何春梅 ;
李昱 ;
钟少杰 ;
林新坚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21 (06) :1599-1606
[2]   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 [J].
米会珍 ;
朱利霞 ;
沈玉芳 ;
李世清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4 (08) :1550-1556
[3]  
生物炭对塿土水热特性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尚杰,耿增超,赵军,耿荣,赵映翠.应用生态学报. 2015(07)
[4]   不同秸秆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J].
李明 ;
李忠佩 ;
刘明 ;
江春玉 ;
吴萌 .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 (07) :1361-1369
[5]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土壤无机氮素淋失风险的影响研究 [J].
盖霞普 ;
刘宏斌 ;
翟丽梅 ;
王洪媛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4 (02) :310-318
[6]   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J].
侯晓娜 ;
李慧 ;
朱刘兵 ;
韩燕来 ;
唐政 ;
李忠芳 ;
谭金芳 ;
张水清 .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 (04) :705-712
[7]   施用生物炭后塿土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变化特征 [J].
陈心想 ;
耿增超 ;
王森 ;
赵宏飞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3 (04) :751-758
[8]   生物炭对农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的PCR-DGGE分析 [J].
何莉莉 ;
杨慧敏 ;
钟哲科 ;
公丕涛 ;
刘玉学 ;
吕豪豪 ;
杨生茂 .
生态学报, 2014, 34 (15) :4288-4294
[9]  
生物炭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研究进展[J]. 丁艳丽,刘杰,王莹莹.应用生态学报. 2013(11)
[10]   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 [J].
李娜 ;
韩晓增 ;
尤孟阳 ;
许玉芝 .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22 (09) :1625-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