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130
作者
侯晓娜 [1 ]
李慧 [1 ]
朱刘兵 [1 ]
韩燕来 [1 ]
唐政 [2 ]
李忠芳 [2 ]
谭金芳 [1 ]
张水清 [3 ]
机构
[1]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贺州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系
[3]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生物炭; 秸秆; 砂姜黑土;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41 [农家肥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研究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稳定性以及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为砂姜黑土黏板障碍因子改良和合理培肥制度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光照培养室内用砂姜黑土进行的培养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不施有机物料,CK)、单施生物炭(5%生物炭,B)、单施秸秆(1.5%玉米秸秆,S)和生物炭与秸秆配施(5%生物炭+1.5%的玉米秸秆,BS)。培养6个月后采集土壤样品,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测定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结果】不同有机物料处理对>2 mm团聚体含量影响较大,其中施用秸秆显著提高了该粒级团聚体含量。单施生物炭有利于0.053—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施用秸秆有利于0.5—2 mm团聚体含量的增加,较对照显著增加14%—68%。单施生物炭对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无显著影响,单施秸秆和生物炭与秸秆配施则显著提高了MWD、GMD和R0.25。同时,各有机物料施用都显著降低了团聚体分形维数(D)。与对照相比,各有机物料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显著提高,其中生物炭与秸秆配施处理含量最高,较对照提高了160%。各有机物料处理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也显著提高,与对照相比,各粒级有机碳含量提高了54%—353%。随土壤粒径的增大,添加生物炭处理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呈现"V"型趋势,单施秸秆处理呈逐渐增加趋势。大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为S处理>BS处理>CK处理>B处理,微团聚体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0.5—1 mm粒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最大,为6%—33%。【结论】单施生物炭对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而生物炭与秸秆配施不仅能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而且提高土壤及不同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改善了土壤性状。相比之下,生物炭与秸秆配施是改善砂姜黑土结构和提升碳水平的最佳培肥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705 / 71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长期施肥下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变化特征 [J].
张丽敏 ;
徐明岗 ;
娄翼来 ;
王小利 ;
秦松 ;
蒋太明 ;
李忠芳 .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 (19) :3817-3825
[2]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J].
田慎重 ;
王瑜 ;
李娜 ;
宁堂原 ;
王丙文 ;
赵红香 ;
李增嘉 .
生态学报, 2013, 33 (22) :7116-7124
[3]   稻草及其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J].
尹云锋 ;
高人 ;
马红亮 ;
杨玉盛 ;
李淑香 ;
刘燕萍 .
土壤学报, 2013, 50 (05) :909-914
[4]   外源新碳在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规律 [J].
吕元春 ;
薛丽佳 ;
尹云锋 ;
高人 ;
马红亮 ;
杨玉盛 .
土壤学报, 2013, 50 (03) :534-539
[5]   生物炭对花岗岩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总碳分布特征的影响 [J].
吴鹏豹 ;
解钰 ;
漆智平 ;
吴蔚东 .
草地学报, 2012, 20 (04) :643-649
[6]   秸秆还田对宁南半干旱地区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J].
张鹏 ;
贾志宽 ;
王维 ;
路文涛 ;
高飞 ;
聂俊峰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08) :1513-1520
[7]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J].
张鹏 ;
李涵 ;
贾志宽 ;
王维 ;
路文涛 ;
张惠 ;
杨宝平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12) :2518-2525
[8]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研究进展 [J].
刘中良 ;
宇万太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02) :447-455
[9]   添加玉米秸秆对黑土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J].
关松 ;
窦森 ;
胡永哲 ;
魏博薇 .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24 (04) :187-191
[10]   长期施肥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与储量的影响 [J].
向艳文 ;
郑圣先 ;
廖育林 ;
鲁艳红 ;
谢坚 ;
聂军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07) :2415-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