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

被引:20
作者
米会珍 [1 ,2 ]
朱利霞 [2 ]
沈玉芳 [1 ,2 ]
李世清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生物炭;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研究生物炭输入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及其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通过分层(0~10、10~20 cm和20~30 cm)采集设置0 t·hm-2(CK)、10 t·hm-2(C1)、20 t·hm-2(C2)和30 t·hm-2(C3)4个生物炭水平的田间定位试验的土样,利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径(>2mm、2~0.25 mm、0.25~0.053 mm和<0.053 mm)的团聚体,测定各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分析添加生物炭后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未施生物炭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两年后,0~10 cm和10~20 cm土层>0.25 mm粒级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且高添加量(30 t·hm-2)显著增加了10~20 cm和20~30 cm土层0.25~0.053 mm粒级微团聚体的含量。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各土层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随施用量的增加0~10 cm和10~20 cm土层增加规律一致,均表现为C3>C2>C1>CK。0~10 cm土层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的贡献率表现为2~0.25 mm粒级最高,且随土层加深,<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的贡献率增加。从0~30 cm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的平均贡献率来看,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2~0.25 mm和0.25~0.053 mm粒级贡献率均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1550 / 155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不同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C、N、P的影响 [J].
武均 ;
蔡立群 ;
罗迪 ;
齐鹏 ;
罗珠珠 ;
李玲玲 ;
张仁陟 .
水土保持学报, 2014, 28 (06) :234-239
[2]   施用生物质炭对不同类型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J].
吴崇书 ;
邱志腾 ;
章明奎 .
浙江农业科学, 2014, (10) :1617-1619+1623
[3]   生物炭与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J].
陈温福 ;
张伟明 ;
孟军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3 (05) :821-828
[4]   稻草及其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J].
尹云锋 ;
高人 ;
马红亮 ;
杨玉盛 ;
李淑香 ;
刘燕萍 .
土壤学报, 2013, 50 (05) :909-914
[5]   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J].
王英惠 ;
杨旻 ;
胡林潮 ;
刘玮晶 ;
郭悦 ;
唐伟 ;
代静玉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2 (08) :1585-1591
[6]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J].
陈晓芬 ;
李忠佩 ;
刘明 ;
江春玉 .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 (05) :950-960
[7]   添加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J].
匡崇婷 ;
江春玉 ;
李忠佩 ;
胡锋 .
土壤, 2012, 44 (04) :570-575
[8]   生物炭对花岗岩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总碳分布特征的影响 [J].
吴鹏豹 ;
解钰 ;
漆智平 ;
吴蔚东 .
草地学报, 2012, 20 (04) :643-649
[9]   添加生物质黑炭对红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J].
叶丽丽 ;
王翠红 ;
周虎 ;
彭新华 .
土壤, 2012, 44 (01) :62-66
[10]   生物质炭结构性质及其对土壤有效养分和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J].
周桂玉 ;
窦森 ;
刘世杰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10) :2075-2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