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格局及固碳潜力

被引:35
作者
梁萌杰 [1 ,2 ]
陈龙池 [1 ,3 ]
汪思龙 [1 ,3 ]
机构
[1]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中科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
关键词
湖南省; 杉木人工林; 碳储量; 碳密度; 固碳潜力;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1604.007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配格局对全球陆地碳循环有重要的影响,但湖南省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分配格局并不清楚。本研究在湖南省样地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计算出湖南省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分别为125.70、138.57、193.72 Mg·hm-2;其中,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植被生物量碳密度分别为18.72、38.86、62.48 Mg·hm-2;土壤碳密度随着林分发育先降低后增加,幼龄林为105.49 Mg·hm-2、中龄林为97.23 Mg·hm-2、成熟林126.7 Mg·hm-2;湖南省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307.48 Tg,其中幼龄林为90.57 Tg,中龄林为91.87 Tg,成熟林为125.31 Tg;湖南省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为85.56 Tg,其中,植被固碳潜力为47.19 Tg,土壤的固碳潜力为34.82 Tg。确定杉木人工林固碳潜力有助于量化人工林对碳汇的贡献及其制定实现潜力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896 / 90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Litterfall production and nutrient return in different-aged Chinese fir(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s in South China[J]. Lili Zhou,Addo-Danso Daniel Shalom,Pengfei Wu,Shubin Li,Yayun Jia,Xiangqing Ma.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15(01)
[2]   基于成熟林生物量整合分析中国森林碳容量和固碳潜力 [J].
刘迎春 ;
于贵瑞 ;
王秋凤 ;
张扬建 ;
徐泽鸿 .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5, 45 (02) :210-222
[3]  
Carbon carry capacity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in China based on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mature forest biomass[J]. LIU Ying Chun,YU Gui Rui,WANG Qiu Feng,ZHANG Yang Jian,XU Ze Hong.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2014(12)
[4]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有机碳与氮磷钾分布特征及耦合关系 [J].
曹小玉 ;
李际平 ;
闫文德 .
土壤通报, 2014, 45 (05) :1137-1143
[5]  
Soil carbon budget in different-aged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in south China[J]. Shebao Yu,Dan Wang,Wei Dai,Ping Li.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14(03)
[6]   湖南省2009年杉木林碳贮存量及未来固碳潜力分析 [J].
张胜利 ;
项文化 ;
邓湘雯 ;
雷丕锋 ;
方晰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 34 (06) :94-99+111
[7]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动态变化 [J].
俞月凤 ;
宋同清 ;
曾馥平 ;
彭晚霞 ;
温远光 ;
黄承标 ;
吴庆标 ;
曾昭霞 ;
于扬 .
生态学杂志, 2013, 32 (07) :1660-1666
[8]   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碳密度及碳吸存潜力 [J].
李斌 ;
方晰 ;
项文化 ;
田大伦 .
林业科学, 2013, 49 (03) :25-32
[9]   全球森林固碳潜力巨大(英文) [J].
刘迎春 ;
于贵瑞 ;
王秋凤 ;
张扬建 .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2, 3 (03) :193-201
[10]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与养分的关系 [J].
秦晓佳 ;
丁贵杰 .
浙江林业科技, 2012, 32 (02)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