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海风三维结构的数值模拟

被引:13
作者
王语卉 [1 ]
苗峻峰 [1 ]
蔡亲波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海南省气象台
关键词
天气学; 海风环流; 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三维结构; 全物理过程; 岛屿; 复杂下垫面;
D O 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6.01.011
中图分类号
P732.1 [海上气象基本要素];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2012年4月12日海南岛在无明显天气系统强迫下产生的一次典型的海风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目的在于揭示海南岛海风的三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通过与观测资料的比较可以看出,WRF模式能够较合理地模拟出此次海南岛海风的演变特征。海风环流开始时间较我国其他地区偏晚,午后开始形成,15—18时达强盛时期,夜间21时海风转为陆风环流。南北向的海风维持时间和强度明显大于东西向的海风环流,而东西部的海风环流开始时间、维持时间和强度都相差不大。午后辐合线主要分布在岛屿城市较密集的北部和西北部沿海地区,污染物不易扩散而导致灰霾等天气,这样的分布与岛屿形状及地形密切相关。在向岸型背景风作用下,岛屿南部海风环流向内陆传播了约80 km,远大于东西部;岛屿西南部五指山和鹦哥岭两座山岭之间形成了强烈的沿峡谷分布的西南气流。垂直方向:白天岛屿西南部山地对海风起到抬升、加强的作用,大地形结合向岸型背景风共同作用使得高空回流减弱;东部和北部平原地区的海风环流结构较完整,东部海风垂直伸展达1.8 km,而北部18时海风环流高度可达2.5 km。12时,海南海岸线附近的位温梯度大幅增大,从而激发了四面的海风;海风锋后是水汽储备的大值区,18时,岛屿山脉南侧(迎风坡)和岛屿中心东北部极易产生暴雨等强对流天气。
引用
收藏
页码:109 / 124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渤海湾海风锋与阵风锋碰撞形成雷暴天气的诊断特征 [J].
刘彬贤 ;
王彦 ;
刘一玮 .
大气科学学报, 2015, 38 (01) :132-136
[2]   城市热岛和海风环流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J].
苗峻峰 .
大气科学学报, 2014, 37 (04) :521-528
[3]   海南岛地区海陆风的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J].
张振州 ;
蔡旭晖 ;
宋宇 ;
康凌 .
热带气象学报, 2014, 30 (02) :270-280
[4]   宁波地区海-陆下垫面差异对雷暴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 [J].
汪雅 ;
苗峻峰 ;
谈哲敏 .
气象学报, 2013, 71 (06) :1146-1159
[5]   渤海湾地区一次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J].
梁钊明 ;
高守亭 ;
王彦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3, 18 (06) :733-745
[6]   北京夏季晴天边界层特征及城市下垫面对海风影响的数值模拟 [J].
张亦洲 ;
苗世光 ;
戴永久 ;
刘勇洪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8) :2558-2573
[7]   渤海湾西岸海风时空演变特征观测分析 [J].
许启慧 ;
苗峻峰 ;
刘月琨 ;
黄利萍 ;
高佳琦 .
海洋预报, 2013, 30 (01) :9-19
[8]   一次引发北部湾大暴雨过程的海风锋模拟研究 [J].
卢伟萍 ;
李江南 ;
梁维亮 ;
林振敏 ;
黄嘉宏 ;
林宗桂 .
热带气象学报, 2012, 28 (06) :945-952
[9]   海州湾不同走向海岸的海陆风异同分析 [J].
姜有山 ;
王桂臣 ;
李进喜 ;
张榕 ;
张红华 .
气象科学, 2011, 31 (06) :770-776
[10]   海风锋在渤海西岸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J].
东高红 ;
何群英 ;
刘一玮 ;
解以扬 ;
戴云伟 .
气象, 2011, 37 (09) :110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