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团聚结构上水溶性有机物的性质及其对有机肥的响应

被引:1
作者
刘满强 [1 ,2 ]
陈小云 [1 ]
秦江涛 [2 ]
黄欠如 [3 ]
余喜初 [3 ]
李辉信 [1 ]
胡锋 [1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土壤生态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3] 江西省红壤研究所
关键词
团聚体; 物理保护; 水溶性有机物; 有机肥; 碳水化合物; 酚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41 [农家肥料];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目的】研究有机肥和无机肥施用后水溶性有机物(DOM)的性质及与团聚体保护的关系,揭示有机碳稳定性机制。【方法】以不同有机肥施用制度(有机肥种类、数量和施用时间)的稻田长期定位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湿筛分组获得不同团聚结构位置的水溶性有机物,测定DOM中的碳水化合物(CHC)和酚类物质(PEC)浓度。【结果】与游离组分及原土微团聚体相比,大团聚体包裹的微团聚体之间的CHC和PEC浓度更高,平均值分别为163.8和38.6 mg C.kg-1,并具有高CHC/PEC比(4.27)。与单纯施用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CHC和PEC在各团聚结构位置上的浓度,增幅分别达10.3%和6.3%,且大团聚体内微团聚体之间的位置对有机肥的响应更灵敏。基于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程度,有机肥作用下大团聚体保护的CHC和PEC含量和比例均最高,而降低了原土微团聚体保护的CHC和PEC的含量和比例。【结论】不同团聚结构位置上DOM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既说明大团聚体是土壤活性有机碳增加和物理保护的最重要结构,又暗示DOM可能对大团聚体及其内部微团聚体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CHC和PEC的浓度及二者比例均在有机肥作用下显著提高。结合团聚体分组进行DOM的评价有助于了解有机碳稳定机制及农业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961 / 96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碳、氮含量及腐殖质组成的比较 [J].
窦森 ;
郝翔翔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05) :970-977
[2]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J].
陈晓芬 ;
李忠佩 ;
刘明 ;
江春玉 .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 (05) :950-960
[3]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东北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J].
梁尧 ;
韩晓增 ;
宋春 ;
李海波 .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 (17) :3565-3574
[4]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研究进展 [J].
刘中良 ;
宇万太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02) :447-455
[5]  
退化红壤区人工林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物、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J]. 江玉梅,陈成龙,徐志红,刘苑秋,欧阳菁,王芳.应用生态学报. 2010(09)
[6]   农业常用有机物料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理化性质特征 [J].
占新华 ;
周立祥 ;
卢燕宇 .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 (05) :619-624
[7]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J].
刘恩科 ;
赵秉强 ;
梅旭荣 ;
HWAT BingSo ;
李秀英 ;
李娟 .
生态学报, 2010, 30 (04) :1035-1041
[8]   南方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 Ⅴ.碳输入与土壤碳固定 [J].
周萍 ;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12) :4260-4268
[9]   3种土壤对水溶性有机物的吸附和解吸研究 [J].
杨佳波 ;
曾希柏 ;
李莲芳 ;
白玲玉 .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11) :3656-3663
[10]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J].
李辉信 ;
袁颖红 ;
黄欠如 ;
胡锋 ;
潘根兴 ;
樊后保 .
土壤学报, 2008, (02) :259-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