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限

被引:113
作者
徐义刚 [1 ]
李洪颜 [1 ,2 ]
庞崇进 [1 ,2 ]
何斌 [1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5] 不详
关键词
岩浆作用; 盆地分析; 克拉通破坏; 时限; 华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华北克拉通破坏时限的确定是探讨克拉通破坏机制及其动力学控制因素的关键,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分歧.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提出标志着其内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岩石圈减薄,还包括岩石圈物质成分、热状态和流变学性质以及相关的岩浆作用等方面的变化.由于后几种变化不一定只与岩石圈伸展关联,因此,克拉通破坏时限不能光靠伸展构造来确定.本文从岩浆生成和演化的基本原理出发,厘定了与克拉通破坏有关的岩浆活动标志,并结合该地区岩浆性质和盆地演化的特征,对华北岩石圈破坏的时限进行了约束,获得以下认识:(1)华北岩石圈减薄作用可能始于晚石炭纪-晚三叠纪,在晚侏罗纪-白垩纪达到高峰,并一直持续到白垩纪末期-新生代早期,因此华北岩石圈减薄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2)克拉通边缘和内部的岩石圈薄弱带在华北克拉通破坏中的作用显著,造成了克拉通破坏的时空不均匀性;(3)导致华北岩石圈破坏的构造控制因素可能是多元的.晚石炭纪古亚洲洋的南向俯冲以及后续的碰撞作用和晚三叠纪华南-华北板块的碰撞作用对华北克拉通破坏起到了"唤醒"的作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对华北岩石圈破坏的影响则是决定性的,是导致这一地区现今盆地和主要构造线的走向,岩浆作用性质的演变以及南北重力梯度带的形成的主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974 / 1989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69 条
  • [21] Early Cretaceous gabbroic complex from Yinan, Shandong Province: petrogenesis and mantle domains be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 Yi-Gang Xu,Jin-Long Ma,Xiao-Long Huang,Yoshiyuki Iizuka,Sun-Lin Chung,Yan-Bin Wang,Xiang-Yang Wu.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 2004 (6)
  • [22] Petrogenesis of the Mesozoic intrusive complexes from the southern Taihang Orogen, North China Craton: elemental and Sr–Nd–Pb isotopic constraints[J] . B. Chen,B. M. Jahn,Y. Arakawa,M. G. Zhai.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2004 (4)
  • [23] 华北晚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对岩石圈减薄机制的约束
    刘俊来
    关会梅
    纪沫
    胡玲
    [J]. 自然科学进展, 2006, (01) : 21 - 26
  • [24] 胶东半岛三佛山高Ba-Sr花岗岩成因
    张华锋
    翟明国
    童英
    彭澎
    许保良
    郭敬辉
    [J]. 地质论评, 2006, (01) : 43 - 53
  • [25] 辽西义县组玄武岩捕虏晶的发现及其意义
    邵济安
    路凤香
    张履桥
    杨进辉
    [J]. 岩石学报, 2005, (06) : 1547 - 1558
  • [26] 辽东半岛煌斑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开始时间的制约
    姜耀辉
    蒋少涌
    赵葵东
    倪培
    凌洪飞
    刘敦一
    不详
    [J]. 科学通报 , 2005, (19) : 115 - 122
  • [27] 苏鲁造山带五莲地区岩浆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黄洁
    郑永飞
    吴元保
    赵子福
    [J]. 岩石学报, 2005, (03) : 545 - 568
  • [28] 胶东文登长山南花岗闪长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闪长质包体及寄主岩石的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证据
    胡芳芳
    范宏瑞
    杨进辉
    翟明国
    金成伟
    谢烈文
    杨岳衡
    [J]. 岩石学报, 2005, (03) : 569 - 586
  • [29] 临清坳陷西部侏罗纪—晚白垩世原型盆地恢复
    赵俊青
    夏斌
    纪友亮
    刘宝明
    杜金虎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3) : 15 - 22
  • [30] 玄武岩浆起源和演化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对中国东部中 -新生代基性火山岩成因的新思路(英文)
    牛耀龄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1) : 9 -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