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地区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

被引:12
作者
刘延惠 [1 ]
丁访军 [1 ]
崔迎春 [1 ]
谢涛 [1 ]
马亨发 [1 ]
赵文君 [1 ]
王晓荣 [2 ]
机构
[1]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 开阳县杠寨林场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碳贮量; 垂直分布; 器官分配; 林分郁闭度; 林龄;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5.04.050
中图分类号
S791.27 [杉木];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在贵州中部开阳县选择不同林龄的杉木人工林,设置固定样地进行植被和土壤调查,分析黔中地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的垂直空间结构、植被碳的层次分布与器官分配及杉木人工林碳贮量与林龄及林冠郁闭度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t/hm2)表现为中龄林(140.08)>近熟林(128.77)>幼龄林(106.35),杉木人工林平均生态系统碳密度(t/hm2)为125.07,其垂直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土壤层(77.72)>植被层(45.95)>枯落物层(1.39),分别占生态系统碳贮量的62.14%,36.75%和1.11%,其中的植被碳贮量在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各层的分配比例分别为98.93%,0.83%和0.24%。杉木林各植被层碳贮量的器官分配表现为乔木层各器官的碳密度(t/hm2)大小依次为树干(15.10~24.66)>树根(4.68~14.70)>树叶(4.05~12.69)>树枝(3.53~5.56),灌木层依次为枝干(0.10~0.47)>根(0.07~0.19)>叶(0.02~0.11),草本层地上部分(0.05~0.08)>根(0.03~0.04)。杉木人工林碳贮量与林龄的关系表现为土壤碳贮量和生态系统碳贮量随林龄的增长呈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过程,植被碳贮量呈持续增加趋势。基于统计分析结果,植被碳贮量在林分郁闭度为0.65左右达到最高,生态系统碳贮量在0.8左右达到最大。
引用
收藏
页码:278 / 28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全碳、全氮含量的长期效应 [J].
胡振宏 ;
何宗明 ;
范少辉 ;
黄志群 ;
万晓华 ;
杨靖宇 ;
余再鹏 ;
王民煌 .
生态学报, 2013, 33 (13) :4205-4213
[2]   贵州黔东南主要森林类型碳储量研究 [J].
李默然 ;
丁贵杰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 33 (07) :119-124
[3]   南亚热带人工针叶纯林近自然改造早期对群落特征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J].
何友均 ;
梁星云 ;
覃林 ;
李智勇 ;
邵梅香 ;
谭玲 .
生态学报, 2013, 33 (08) :2484-2495
[4]   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碳密度及碳吸存潜力 [J].
李斌 ;
方晰 ;
项文化 ;
田大伦 .
林业科学, 2013, 49 (03) :25-32
[5]   广西罗城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J].
陶玉华 ;
冯金朝 ;
马麟英 ;
隆卫革 ;
曹书阁 .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 (11) :1608-1613
[6]   豫南不同年龄杉木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空间动态特征 [J].
邓华平 ;
李树战 ;
何明山 ;
张新华 ;
万师斌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 31 (08) :83-90+95
[7]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估算模型的选择[J]. 李燕,张建国,段爱国,相聪伟.应用生态学报. 2010(12)
[8]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空间分配格局的影响 [J].
方晰 ;
田大伦 ;
项文化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0 (11) :47-53
[9]   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J].
王兵 ;
魏文俊 ;
李少宁 ;
郭浩 ;
白秀兰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2) :93-98
[10]   中亚热带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 [J].
尉海东 ;
马祥庆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2) :239-24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