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不同年龄杉木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空间动态特征

被引:14
作者
邓华平 [1 ]
李树战 [2 ]
何明山 [3 ]
张新华 [3 ]
万师斌 [3 ]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3] 信阳南湾实验林场
关键词
杉木林生态系统; 林分年龄; 碳贮量; 碳密度; 河南信阳;
D O I
10.14067/j.cnki.1673-923x.2011.08.036
中图分类号
S718.56 [森林的生态效益];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对河南信阳5个林龄阶段(5、10、15、20和25年生)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个林龄阶段杉木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分别达到了32.72、60.28、79.76、117.02和133.66 t.hm-2。各组分生物量均呈现乔木>灌木>草本>凋落物。生态系统总碳贮量分别达到122.28、144.77、156.16、176.10和185.16 t.hm-2;其中,杉木林生态系统的乔木层总碳贮量分别达到了10.08、24.37、36.08、53.74和62.10 t.hm-2,占整个系统的比例为8.2%33.5%;灌木层碳贮量占0.5%2%;草本层占0.1%1.7%;凋落物层碳贮量占0.3%1.1%。5个林龄阶段杉木林生态系统土壤总碳贮量分别达到107.21、115.98、117.52、119.03和119.80 t.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碳贮量的64.7%87.7%;杉木林生态系统年固碳能力分别为5.85、6.01、4.60、6.29和4.46 t.hm-2.a-1。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90+95 +9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广东省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子[J]. 刘姝媛,刘月秀,叶金盛,宫彦章,曾曙才.应用生态学报. 2010(08)
[2]   湖南会同连作杉木林凋落物量20年动态特征 [J].
宁晓波 ;
项文化 ;
王光军 ;
方晰 ;
闫文德 ;
邓湘雯 .
生态学报, 2009, 29 (09) :5122-5129
[3]   杉木二代林生态系统碳素积累的动态特征 [J].
何斌 ;
吴庆标 ;
黄秀英 ;
张丽琼 ;
崔娟梅 ;
李书玲 ;
梁志诚 ;
莫柳园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7 (07) :36-38
[4]   川西亚高山5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格局 [J].
鲜骏仁 ;
张远彬 ;
王开运 ;
胡庭兴 ;
杨华 .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 (02) :283-290
[5]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J].
侯振宏 ;
张小全 ;
徐德应 ;
于澎涛 .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05) :97-103
[6]   老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及分配 [J].
钟羡芳 ;
杨玉盛 ;
高人 ;
谢锦升 ;
杨智杰 ;
刘乐中 .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8, (02) :11-18
[7]   毛竹(Phyllostachy pubescen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 [J].
肖复明 ;
范少辉 ;
汪思龙 ;
熊彩云 ;
张池 ;
刘素萍 ;
张剑 .
生态学报, 2007, (07) :2794-2801
[8]   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生态系统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 [J].
康冰 ;
刘世荣 ;
张广军 ;
常建国 ;
温远光 ;
马姜明 ;
郝文芳 .
生态学报, 2006, (05) :1320-1329
[9]   中亚热带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 [J].
尉海东 ;
马祥庆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2) :239-243+267
[10]   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密度 [J].
田大伦 ;
方晰 ;
项文化 .
生态学报, 2004, (11) :2382-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