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与中国人的慈善观

被引:8
作者
刘威
机构
[1]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慈善事业转型; 好人好事; 慈善观; 慈善文化; 本土资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2.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在普通人的生活世界中,慈善就是"好人好事"。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慈善实践形式,"好人好事"与做人、"报"、"人情"、熟人关系、"家"等本土社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人喜欢将"好人"、"好事"相提并论,将善行与德行挂钩。他们相信,个体经由行善("做好事")而完善道德,可以成为"好人"。虽然"好人好事"是人人皆可的寻常事物,但实际上,士、官、富、商等精英阶层都被赋予了较多的行善责任,具有强烈的精英主义取向。由于国人对"好人好事"有着严苛的道德要求,导致"好人难做"。"报应"的深层意识和"报答"的人情法则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对慈善的理解。在"亲亲"等儒家文化的浸染和传统社会结构的塑造下,"好人好事"的发生呈现出差序格局的样态,即以地缘、血缘和姻缘关系为基础,由近及远、由亲到疏地展开求—助关系,最终形成同心圆波纹似的社会支持网络。
引用
收藏
页码:188 / 19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论慈善与道德的关系及其他 [J].
石国亮 .
浙江社会科学, 2014, (02) :47-53+156
[2]   冲突与和解——中国慈善事业转型的历史文化逻辑 [J].
刘威 .
学术论坛, 2014, 37 (02) :84-91
[4]   散议“好人好事” [J].
艾珺 .
文化学刊, 2013, (02) :182-188+194
[5]   仁义之间 [J].
陈少明 .
哲学研究, 2012, (11) :32-40+128
[7]   从“亲亲”之爱到路人之爱——儒家“亲亲”思想与现代慈善伦理通约的可能性进路 [J].
陈继红 ;
辛晓红 .
江海学刊, 2012, (03) :208-213+239
[8]   城市居民慈善认知状况及应对策略分析——以辽宁省14市数据为例 [J].
张进美 ;
刘武 .
社会保障研究, 2010, (06) :69-74
[9]   传统施恩与现代慈善的文化比较 [J].
彭红 .
船山学刊, 2010, (04) :177-179
[10]   慈善资源动员与权力边界意识:国家的视角 [J].
刘威 .
东南学术, 2010, (04) :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