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研究

被引:64
作者
方晓义 [1 ]
刘璐 [1 ]
邓林园 [2 ]
刘勤学 [3 ]
苏文亮 [4 ]
兰菁 [1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
[3]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4]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
关键词
网络成瘾; 青少年; 干预; 预防;
D O I
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1.14
中图分类号
B844.2 [青少年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已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预防与干预研究已开展逾十年,分析与总结显示,已有研究采用个体、团体等不同干预模式,采用认知行为、动机激发等不同咨询与治疗理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进行了大量探索;其中以团体干预模式及认知行为疗法为主导,并呈现多模式多理论相融合的趋势。借鉴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我们采用家庭治疗、认知行为、动机激发等多种咨询与治疗理论,结合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优势等网络成瘾理论,形成了个体—家庭—学校的多水平预防与干预方案,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检验。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考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生理因素,将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相结合形成系统性的网络成瘾预防与干预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00 / 10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分析 [J].
邓林园 ;
武永新 ;
孔荣 ;
方晓义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 (02) :169-176
[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干预中的有效性初探 [J].
邓林园 ;
方晓义 ;
兰菁 ;
张锦涛 ;
刘勤学 .
心理研究, 2013, 6 (01) :75-81
[3]   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和态度、网络使用同伴压力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 [J].
张锦涛 ;
陈超 ;
刘凤娥 ;
邓林园 ;
方晓义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28 (06) :634-640
[4]   非药物成瘾的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述评 [J].
李梦姣 ;
陈杰 ;
李新影 .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 (10) :1623-1632
[5]   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冲突评价和情绪管理的中介作用 [J].
邓林园 ;
张锦涛 ;
方晓义 ;
刘勤学 ;
汤海艳 ;
兰菁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28 (05) :539-544
[6]   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其满足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J].
邓林园 ;
方晓义 ;
万晶晶 ;
张锦涛 ;
夏翠翠 .
心理科学, 2012, 35 (01) :123-128
[7]   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特定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J].
罗喆慧 ;
万晶晶 ;
刘勤学 ;
方晓义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 (06) :618-626
[8]   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的编制 [J].
万晶晶 ;
张锦涛 ;
刘勤学 ;
邓林园 ;
方晓义 .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0, 8 (02) :118-125
[9]   大学生网络使用利弊权衡问卷的编制 [J].
刘勤学 ;
苏文亮 ;
方晓义 ;
罗喆慧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 (02) :176-182
[10]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 [J].
雷雳 ;
杨洋 .
心理学报, 2007, (04) :68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