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强度区域特征、空间效应与区域差异

被引:4
作者
廖敬文
侯景新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能源强度; 经济增长; 区域特征; 空间效应; 区域差异;
D O I
10.14137/j.cnki.issn1003-5281.2019.03.021
中图分类号
F426.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能源需求与环境污染双重压力下,节能降耗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一,降低能源强度是缓解能源压力的关键。运用莫兰指数测度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份能源强度的集聚特征,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能源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及异质性,补充的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空间回归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已形成西北地区高能源强度集聚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低能源集聚区的区域特征;经济增长对能源强度具有阶段性的影响,呈倒"N"型曲线,现处于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脱钩阶段;虽然能源结构、技术创新和人口规模对能源强度都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区域能源强度的决定性影响因素不同,东部地区降低能源强度的突破口是控制人口规模,西部地区则需要改善能源结构。鉴于区域间的利益冲突及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中央和地方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区域规划来协调各区域共同降低能源强度。
引用
收藏
页码:148 / 15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企业创新与能源强度 [J].
廖进球 ;
徐加涛 .
当代财经, 2019, (01) :108-118
[2]   产业转移视角下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收敛性研究 [J].
赵新刚 ;
路凡 ;
余新旋 ;
李彦斌 .
工业技术经济, 2019, 38 (01) :100-108
[3]   基于BP结构突变的中国能源强度及因素分解研究 [J].
夏晨霞 ;
王子龙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 (02) :28-35
[4]   中国省际能源强度的分布动态演进及其成因 [J].
吴建新 ;
贺佳瑶 ;
钱晶晶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 (02) :36-47
[5]   能源碳排放与环境污染空间效应研究——基于能源强度与技术进步视角的空间杜宾计量模型 [J].
李力 ;
洪雪飞 .
工业技术经济, 2017, 36 (09) :65-72
[6]   中国雾霾污染治理的经济政策选择——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 [J].
邵帅 ;
李欣 ;
曹建华 ;
杨莉莉 .
经济研究, 2016, 51 (09) :73-88
[7]   能源技术空间溢出效应对省域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影响分析 [J].
刘亦文 ;
张勇军 ;
胡宗义 .
软科学, 2016, 30 (03) :46-49
[8]   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的检验 [J].
徐康宁 ;
陈丰龙 ;
刘修岩 .
经济研究, 2015, 50 (09) :17-29+57
[9]   扩散还是回流:能源效率空间交互效应的识别与解析 [J].
张华 ;
丰超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5, 37 (05) :50-62
[10]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探究教育支出的溢出效应 [J].
易罗婕 ;
黄臻 ;
姚海琼 .
湖南社会科学, 2014, (02) :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