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9 条
滇西北雪鸡坪斑岩铜矿流体包裹体初步研究
被引:32
作者:
冷成彪
[1
,2
]
张兴春
[1
]
秦朝建
[1
]
王守旭
[1
,2
]
任涛
[1
,2
]
王外全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矿产调查所
来源: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雪鸡坪斑岩铜矿;
中甸;
滇西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3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雪鸡坪中型斑岩铜矿床位于三江地区义敦岛弧南端的中甸弧,成矿斑岩为石英闪长玢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属于印支期产物。含矿岩体蚀变分带明显,由中心向外发育强硅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粘土化—石英绢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工业矿体赋存于斑岩体中心强硅化和石英绢云母化带内。矿化类型以网脉状矿化为主,细脉浸染状矿化不发育。本文对主要矿化阶段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系统进行了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激光拉曼谱学研究,发现与成矿有关的流体包裹体可以分为水溶液包裹体、CO2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包裹体3类,子矿物主要为石盐、方解石、赤铁矿和少量 CaCl2水合物及不透明硫化物。其中含子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0~420℃,盐度为33.48%~75.40%NaClequiv.,密度为1.01~1.09g/cm3。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包裹体的液相成分主要为 H2O,气相成分为 H2O和 CO2。早期水溶液包裹体和 CO2包裹体共生,其均一温度相近,以及纯 CO2包裹体的发现,指示成矿流体存在不混溶现象,这种不混溶是由原始岩浆流体"二次沸腾"作用产生的。CO2相分离、温压条件降低和 pH 值升高是雪鸡坪斑岩铜矿硫化物沉淀的主要原因。晚期低温、低盐度的流体可能来源于大气降水与岩浆流体的混和,对矿化的意义不大。
引用
收藏
页码:2017 / 2028
页数:12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