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含油气盆地地温-地压系统

被引:41
作者
刘震 [1 ]
朱文奇 [1 ]
孙强 [1 ]
金博 [2 ]
许晓明 [3 ]
张厚福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公司解释研究中心
[3] 中海油研究总院
关键词
中国; 含油气盆地; 复式地温-地压系统; 温压系统斜率; 油气运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地温-地压系统作为盆地流体动力场的耦合,直接控制着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在中国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中,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存在很大差异,依据含油气盆地深部和浅部温压系统的斜率关系,划分出3大类地温-地压系统模式: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模式(浅部地层压力为静水压力、深度地层压力表现为高压异常)、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模式(浅部地层压力为静水压力、深度地层压力表现为低压异常)和单一型温压系统模式(浅部与深部地层压力均为静水压力)。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浅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较窄,地区差异小;深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很宽,地区差异较大。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浅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较宽,地区差异很大;深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较窄,地区差异相对较小。单一型温压系统深、浅层系统的斜率一致且分布比较集中,地区差异不明显。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分析表明,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深浅部地层连通性很差,在垂向断裂附近,深层流体向上运移动力很强;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深浅部地层连通性较差,在垂向断裂附近,浅层流体具有向下运移的趋势;单一型温压系统内深浅部地层连通性很好,流体垂向运移动力不足。在中国3大类含油气盆地中,伸展型盆地主要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次之;挤压型盆地以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为主,也有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发育;克拉通盆地发育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或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7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50 条
[1]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J].
冯昌格 ;
刘绍文 ;
王良书 ;
李成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 35 (04) :645-656
[2]   川中--川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异常压力分布及成因 [J].
郝国丽 ;
柳广弟 ;
谢增业 ;
杨威 ;
谢武仁 .
世界地质, 2010, 29 (02) :298-304
[3]   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温压场特征及成藏效应 [J].
史建南 ;
郑荣才 ;
徐发波 ;
陈守春 ;
王炯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6 (05) :531-537
[4]   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温-压系统特征及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J].
史朋 ;
叶加仁 ;
张晓宝 ;
郭建明 ;
陈红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 31 (04) :1-4+81
[5]   盆地岩浆侵入的热演化及其对生油窗的影响 [J].
张保民 ;
王素娟 ;
向华 .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06) :696-698
[6]   鄂尔多斯盆地黄陵、东胜地区地温场对比 [J].
于强 ;
任战利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8, (06) :933-936+945
[7]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异常压力特征及形成机理 [J].
袁京素 ;
李仲东 ;
过敏 ;
王震 .
中国石油勘探, 2008, (04) :18-21+1
[8]   东海西湖凹陷温压系统与油气成藏 [J].
张先平 ;
陈海红 ;
张树林 ;
叶加仁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8, (02) :87-91
[9]   莺歌海盆地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意义 [J].
金博 ;
刘震 ;
李绪深 ;
吴川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01) :49-55
[10]   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地温地压系统与油气成藏关系附视频 [J].
曹强 ;
叶加仁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7, (03) :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