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初期的土壤养分特征

被引:6
作者
张健 [1 ,2 ]
刘国彬 [1 ,2 ]
许明祥 [1 ,2 ]
邢晓娈 [2 ]
温静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次生演替; 灌木; 土壤养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对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初期的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木初期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上表现出0~20 cm土层明显高于20~60 cm土层,而20~40 cm和40~60 cm间无显著差异。0~60 cm土壤深度内,土壤养分因子含量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有机质4.66~9.83 g.kg-1,全氮0.33~0.61 g.kg-1,全磷0.49~0.52 g.kg-1,有效氮21.56~41.80 mg.kg-1,有效磷0.73~1.31 mg.kg-1,有效钾58.31~102.01 mg.kg-1。灌木初期的土壤养分条件略好于草本阶段,说明植被演替草本阶段对土壤的培肥作用为群落向灌丛演替阶段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土壤养分环境。灌木初期不同,灌木树种间的土壤养分条件存在一定差异,表明不同灌木树种定居所需适宜的土壤养分条件也不同;灌木初期除土壤全磷外,其他各养分因子间均表现出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0.01)。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耐旱灌木互叶醉鱼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J].
王军辉 ;
张建国 ;
许洋 ;
吴鸿文 ;
孙国平 .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7, (06) :23-25
[2]   人为干扰对黄土高原子午岭油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J].
张希彪 ;
上官周平 .
生态学报, 2006, (11) :3685-3695
[3]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地土壤养分及化学性质的时空效应 [J].
耿增超 ;
张社奇 ;
王国栋 ;
刘建军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8) :98-104
[4]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草地土壤质量演变 [J].
潘成忠 ;
上官周平 ;
刘国彬 .
生态学报, 2006, (03) :690-696
[5]   广西阳朔岩溶植被演替过程种群变化及物种多样性 [J].
欧祖兰 ;
李先琨 ;
苏宗明 .
生态科学, 2005, (04) :295-297+309
[6]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养分变异特征 [J].
焦峰 ;
温仲明 ;
焦菊英 ;
李锐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06) :18-24
[7]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 [J].
温仲明 ;
焦峰 ;
刘宝元 ;
卜耀军 ;
焦菊英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1) :21-25
[8]   黄土丘陵区草地土壤脲酶活性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J].
安韶山 ;
黄懿梅 ;
郑粉莉 .
草地学报, 2005, (03) :233-237
[9]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效应研究 [J].
巩杰 ;
陈利顶 ;
傅伯杰 ;
虎陈霞 ;
卫伟 .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01) :93-96
[10]   黄土丘陵区狼牙刺种群恢复及群落土壤水分养分效应 [J].
张文辉 ;
郭连金 ;
徐学华 ;
李登武 ;
刘国彬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6) :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