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渤海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浅层构造变形和活动性

被引:29
作者
李西双 [1 ,2 ]
赵月霞 [1 ,2 ]
刘保华 [1 ,2 ]
刘晨光 [1 ,2 ]
裴彦良 [1 ,2 ]
韩国忠 [1 ,2 ]
华清峰 [1 ,2 ]
机构
[1]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2]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构造变形; 断裂活动性; 晚更新世; 渤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重要的断裂带,在华北地区也是一条地震活动带.利用在渤海最新获得的总长约4000km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资料,对郯庐断裂渤海段晚更新世以来的变形特征和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海域呈不连续展布,由14条北东-北北东向的次级断裂组成,总体呈北北东走向;断裂带宽度由南向北变窄,莱州湾和渤中海域断裂带结构相对复杂,主要由褶皱和倾向相同或相反的更次一级张性断裂组成,背斜顶端通常发育微型对称性地堑;辽东湾内断裂带结构相对简单,主要有倾向相同或相反的更次一级断裂组成.断裂与地层的切割关系显示,辽东湾内郯庐断裂的最新活动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Q3末),而在莱州湾和渤中海域,断裂的最新活动时间为全新世早期(Q4初),并和地震活动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统计计算结果显示,晚更新世以来郯庐断裂带的垂向位移量为6~11m,渤中海域具有较大的平均垂向滑动速率,向南北两侧变小;不同时期的垂向滑动速率显示,郯庐断裂带在2个时期具有>0.06mm/a的活动速率,分别为23~10,85~65ka BP.运动学上,晚更新世以来断裂带主要表现为张性正断作用.综合构造变形、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渤海内的郯庐断裂带可划分为莱州湾段、渤中段和辽东湾段.
引用
收藏
页码:684 / 69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中的郯庐断裂带构造[J]. 漆家福,邓荣敬,周心怀,张克鑫.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S1)
[2]   海底活动断裂研究方法及我国近海活动断裂研究 [J].
李西双 ;
刘保华 ;
赵月霞 ;
李官保 ;
刘晨光 ;
裴彦良 .
海洋地质动态, 2008, (03) :8-13
[3]   渤海湾盆地及其邻域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层析成像 [J].
张岭 ;
刘劲松 ;
郝天珧 ;
刘建华 ;
胥颐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11) :1444-1455
[4]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的深部构造与动力学意义 [J].
宋国奇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6) :663-667
[5]   声学探测技术在天津隐伏断层探测中的应用 [J].
陈宇坤 ;
郑彦鹏 ;
高武平 ;
王志胜 .
震灾防御技术, 2007, (02) :116-127
[6]   郯庐断裂带营潍段走滑断裂特征 [J].
徐佑德 ;
柳忠泉 .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6, (06) :12-15
[7]   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及其新生代演化 [J].
吴时国 ;
余朝华 ;
邹东波 ;
张海英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06) :101-110
[8]   莱州湾海域郯庐断裂带活断层探测 [J].
王志才 ;
邓起东 ;
杜宪宋 ;
晁洪太 ;
吴子泉 ;
肖兰喜 ;
孙昭民 ;
闵伟 ;
凌宏 ;
杨希海 ;
李长川 .
地震学报, 2006, (05) :493-503+560
[9]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变形机制:物理模拟和讨论[J]. 周建勋,周建生.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06)
[10]   郯庐断裂带古新世—早始新世左旋走滑活动的反射地震证据 [J].
韩文功 ;
季建清 ;
王金铎 ;
于建国 ;
张新钰 ;
余绍立 .
自然科学进展, 2005, (11) :1383-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