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530年干湿变化及其持续性特征研究

被引:16
作者
龚志强 [1 ,2 ]
支蓉 [1 ]
封国林 [2 ,3 ]
张强 [2 ]
机构
[1]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旱涝指数; 突变; 温度;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旱涝尺度因子; 持续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采用中国530年旱涝指数序列,并将其划分为华北和西北东部地区(Ⅰ区)、长江流域地区(Ⅱ区)以及中南和东南沿海地区(Ⅲ区)3个区域。应用功率谱、滤波方法、BG算法等研究旱涝指数序列各相对平稳均值段之间的干湿转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30年的干旱时段和历史上的干旱或偏旱时段相比,Ⅰ区干湿转化频率有所加快;Ⅱ区干湿转化频率没有太大变化;Ⅲ区干湿转化频率有所降低。并且重大干湿转折时期大多对应突变点比较集中,即这一时期气候态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或各种极端气候事件。结合小波系数的周期分析结果发现,Ⅰ区从1920年左右开始的干旱,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严重干旱以后,有可能在21世纪再持续50到70年,其后再一次发生由干旱向湿润的转型;Ⅱ区则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持续湿润期相对集中的情况。此外,Ⅰ—Ⅲ区干湿变化的特征与北半球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Ⅰ区的干湿变化与当地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正相关;Ⅱ区和Ⅲ区干湿变化与温度变化的联系较Ⅰ区差一些;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可能对3个区域的干湿转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定义旱(涝)尺度因子,可以定量描述旱涝持续性的区域特征;滑动计算旱(涝)尺度因子,可以检测哪一时段对应有旱涝群发性事件及重大干湿期的转折。
引用
收藏
页码:307 / 32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用去趋势涨落分析研究北京气候的长程变化特征 [J].
郑祚芳 ;
张秀丽 ;
曹鸿兴 ;
谢庄 ;
潘家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02) :420-424
[2]   1951~2004年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实 [J].
马柱国 ;
符淙斌 .
科学通报, 2006, (20) :2429-2439
[3]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J].
任国玉 ;
郭军 ;
徐铭志 ;
初子莹 ;
张莉 ;
邹旭凯 ;
李庆祥 ;
刘小宁 .
气象学报, 2005, (06) :942-956
[4]   基于启发式分割算法的气候突变检测研究 [J].
封国林 ;
龚志强 ;
董文杰 ;
李建平 .
物理学报, 2005, (11) :5494-5499
[5]   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趋势的多时段特征 [J].
马柱国 ;
黄刚 ;
甘文强 ;
陈明林 .
大气科学, 2005, (05) :671-681
[6]   近140年中国、北半球和全球气温的标度律 [J].
江田汉 ;
邓莲堂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5, (03) :410-414
[7]   中国历史气候记录揭示的千年干湿变化和重大干旱事件 [J].
张德二 .
科技导报, 2004, (08) :47-49
[8]   1920~2000年全球6~8月陆地旱涝气候变化 [J].
施能 ;
陈绿文 ;
封国林 .
气象学报, 2003, (02) :237-244
[9]   相对温暖气候背景下的历史旱灾──1784~1787年典型灾例 [J].
张德二 .
地理学报, 2000, (S1) :106-112
[10]   气候序列的层次结构 [J].
刘式达 ;
荣平平 ;
陈炯 .
气象学报, 2000, (01) :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