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沿江退耕还湖18年的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研究

被引:11
作者
张平究 [1 ,2 ]
赵永强 [2 ]
孟向东 [2 ]
机构
[1] 安徽自然灾害过程与防控研究省级实验室
[2]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退耕还湖; 湿地土壤; 微生物碳; 土壤酶活性; 安庆;
D O 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2.03.010
中图分类号
S154.2 [土壤生物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安庆沿江农田不同退耕还湖方式——低坝高网式水产养殖和湿地自然恢复区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并以邻近的水田和旱地土壤作为参照,研究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湖18a(1991~2009年)后,在湿地自然恢复区,湿地土壤(深度为0~30cm)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大,土壤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减小;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亚表层土壤(深度为15~30cm)脲酶活性和表层土壤(深度为0~15cm)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无明显差异,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表层土壤脲酶活性和亚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都明显高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退耕还湖18a后,进行低坝高网式水产养殖的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减小,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大;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无明显差异,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脲酶活性、表层土壤蔗糖酶活性和亚表层土壤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而其亚表层土壤蔗糖酶、表层土壤磷酸酶、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低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天然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已退耕还湖的湿地和参照农田土壤。退耕还湖后,湿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及其历史利用方式影响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湿地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和水文条件变化是导致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299 / 30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白洋淀芦苇台地土壤理化因子及其酶活性特征 [J].
刘莎 ;
刘存歧 ;
李博 ;
王军霞 ;
张亚娟 ;
李昂 .
湿地科学, 2012, 10 (01) :74-80
[2]   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特征 [J].
王晓龙 ;
徐立刚 ;
姚鑫 ;
白丽 ;
张奇 .
生态学报, 2010, 30 (18) :5033-5042
[3]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动态 [J].
万忠梅 ;
宋长春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05) :1215-1220
[4]  
水位梯度对小叶章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杨桂生;宋长春;王丽;王丽丽;李英臣;.环境科学.2010, 02
[5]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后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J].杨刚;谢永宏;陈心胜;侯志勇;李峰;.应用生态学报.2009, 09
[6]   小叶章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J].
杨继松 ;
刘景双 .
生态学杂志, 2009, 28 (08) :1544-1549
[7]   毛苔草湿地土壤酶活性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对水分梯度的响应 [J].
万忠梅 ;
宋长春 ;
郭跃东 ;
王丽 ;
黄靖宇 .
生态学报, 2008, 28 (12) :5980-5986
[8]   三江平原不同类型湿地土壤酶活性及其与营养环境的关系 [J].
万忠梅 ;
宋长春 .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05) :158-161
[9]   白洋淀湿地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布与污染物关系研究 [J].
聂大刚 ;
王亮 ;
尹澄清 ;
王为东 .
湿地科学, 2008, (02) :204-211
[10]   小叶章湿地土壤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与活性有机碳表征指标的关系 [J].
万忠梅 ;
宋长春 .
湿地科学, 2008, (02) :249-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