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特征性分析

被引:33
作者
何洁仪
李迎月
邓志爱
林晓华
余超
机构
[1]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特征性分析;
D O I
10.13590/j.cjfh.2011.05.024
中图分类号
R155.3 [饮食中毒与饮食性疾病的预防];
学科分类号
100403 ;
摘要
目的研究广州市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为中毒诊断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州市1997—2007年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故报告登记表和中毒样品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VP食物中毒有逐年上升趋势;共发生97起,中毒人数2 201人,无死亡病例,VP中毒起数和人数分别占同期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35.66%和35.51%,罹患率为18.40%;高发时间是第二、三季度(5—10月份);中毒原因主要是食品生熟交叉污染;熟肉制品、水产品为主要中毒食物;潜伏期为7~23 h(平均15 h),腹部阵发性绞痛为首发症状,继发腹泻、呕吐,小部分中毒者有轻中度发热;菌株血清分型以O3∶K6为主(占66.67%)。结论 VP是广州市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有必要完善食源性疾病及其致病菌的监测。
引用
收藏
页码:464 / 46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广州市2006—2009年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监测结果分析 [J].
余超 ;
李迎月 ;
林晓华 ;
李意兰 ;
何洁仪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1, 23 (02) :170-173
[2]   2003-2007年中国1060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J].
毛雪丹 ;
胡俊峰 ;
刘秀梅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0, 22 (03) :224-228
[3]   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和分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杨梅 ;
蒋立新 ;
邓凯杰 ;
李月 ;
潘瑞胤 .
职业与健康, 2010, 26 (03) :333-335
[4]   广州市1997-2007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J].
何洁仪 ;
谢朝军 ;
李迎月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9, 21 (06) :539-542
[5]   2006-2008年广东省水产品和食物中毒患者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血清分型研究 [J].
方伟 ;
黎微 ;
柯昌文 ;
马聪 ;
朱海明 ;
宋曼丹 ;
何冬梅 ;
杨冰 ;
王海燕 ;
赖蔚苳 ;
王建 ;
严纪文 ;
邓小玲 ;
杨杏芬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9, 21 (04) :352-356
[6]   副溶血性弧菌分型研究进展 [J].
方伟 ;
杨杏芬 ;
柯昌文 .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08, (05) :468-472
[7]   中国食品污染监测体系的研究 [J].
王茂起 ;
刘秀梅 ;
王竹天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6, (06) :491-497
[8]   2003~2005年广东省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主动监测及其基因指纹图谱库的建立 [J].
严纪文 ;
马聪 ;
朱海明 ;
赖蔚苳 ;
黄吉城 ;
何冬梅 ;
王海燕 ;
宋曼丹 ;
杨冰 ;
王建 ;
邓峰 .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 (04) :387-391
[9]   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 [J].
刘秀梅 ;
陈艳 ;
王晓英 ;
计融 .
卫生研究, 2004, (06) :725-727
[10]  
中国食品成分表. 杨悦欣,王光亚,潘兴昌.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