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网络演化的空间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野三坡旅游地为例

被引:9
作者
马慧强 [1 ,2 ]
高苹 [2 ,3 ]
赵德宇 [2 ]
席建超 [2 ]
机构
[1] 山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 空间演化; 影响因素; 网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网络化是旅游目的地空间演化的基本规律。本文以野三坡旅游地为案例,基于Arc GIS与UCINET软件平台,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和空间分析方法,从网络规模、网络中心性以及网络结构演化三方面入手,揭示了1986—2015年野三坡旅游目的地网络的空间演变过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研究发现:①野三坡旅游地网络日趋形成,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联系逐渐增强,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以百里峡景区(核心景区)为核心,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②整个网络的中心性呈现下降趋势,网络结构趋于均衡,网络节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核心景区与中心城镇相较于周边的乡村社区与特色园区来说中心性指数更高,占据核心地位。③野三坡旅游地网络演化经历了单核集聚-双核共生-多核等级化-链式全域化四个空间过程,交通网络及可达性、旅游消费者、社区参与与旅游企业、政府政策与规划是影响旅游地网络形成和演化的四个重要因素。景区、城区、社区以及园区一体化发展的旅游产业集聚区作为旅游地网络研究的最小单元,为旅游地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890 / 190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旅游地空间演化模式——以皖南旅游区为例 [J].
杨仲元 ;
徐建刚 ;
林蔚 .
地理学报, 2016, 71 (06) :1059-1074
[2]   旅游地研究中的“联系”和网络——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旅游地研究述评 [J].
刘法建 ;
张捷 ;
章锦河 ;
陈冬冬 .
旅游科学, 2016, 30 (02) :1-14+78
[3]   旅游地演化理论研究进展 [J].
查艳艳 ;
杨兴柱 .
旅游论坛, 2016, 9 (01) :20-26
[4]   多元交通流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层级特征 [J].
陈伟 ;
修春亮 ;
柯文前 ;
俞肇元 ;
魏冶 .
地理研究, 2015, 34 (11) :2073-2083
[5]   安徽太平湖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 [J].
陆林 ;
天娜 ;
虞虎 ;
朱冬芳 ;
汪莹 .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 (04) :604-616
[6]   过去25年旅游村落社会空间的微尺度重构——河北野三坡苟各庄村案例实证 [J].
席建超 ;
王新歌 ;
孔钦钦 ;
王首琨 ;
葛全胜 .
地理研究, 2014, 33 (10) :1928-1941
[7]   旅游地网络的演化与时空特征研究——以黄山风景区及汤口社区为例 [J].
刘法建 ;
张捷 ;
章锦河 ;
陈冬冬 .
地理科学, 2014, 34 (12) :1428-1437
[8]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及演化 [J].
王珏 ;
陈雯 ;
袁丰 .
地理研究, 2014, 33 (02) :385-400
[9]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旅游地演化规律探析 [J].
沈苏彦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 (10) :195-201
[10]   基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地角色 [J].
朱冬芳 ;
陆林 ;
虞虎 .
经济地理, 2012, 32 (04) :149-15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