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双季稻区生物质炭还田模式生态效益评价

被引:10
作者
陈春兰 [1 ,2 ]
侯海军 [1 ,2 ]
秦红灵 [1 ,2 ]
王聪 [1 ,2 ]
沈健林 [1 ,2 ]
魏文学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
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生物质炭; 能值; 可持续发展水平; 双季稻田;
D O I
10.13254/j.jare.2015.0180
中图分类号
S141.4 [堆肥、沤肥]; S511.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引入环境污染指数和能值反馈率2个新的指标,分析了无秸秆还田(CK,即常规施肥处理)、低量秸秆还田(LS)、高量秸秆还田(HS)、低量秸秆源生物质炭施用(LC)和高量秸秆源生物质炭施用(HC)5种秸秆还田模式的能值效益,从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来评价南方双季稻区最佳管理模式。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农田温室气体能值产出,LS、HS处理分别是CK处理的1.94倍和2.92倍,分别减少了8.13%和10.80%的水稻生物量能值产出。秸秆源生物质炭还田温室气体能值产出与常规施肥处理(CK)差别不大,但明显低于秸秆直接还田,减少了49.10%59.36%。秸秆源生物质炭还田增加了水稻生物量能值产出,比常规施肥处理(CK)增加了4.32%10.49%,比秸秆直接还田增加了16.96%20.27%。5种秸秆还田模式,能值产投比早稻季依次为:LC>HC>CK>HS>LS,晚稻季依次为:HC>LC>CK>LS>HS。综合评价双季稻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早稻和晚稻季节HC均高于其他模式。因此,从能值效益角度,高量秸秆源生物质炭还田是该区域双季稻生产中最优的秸秆还田模式,可以大力推广。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9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不同稻草还田模式下双季稻田周年CH4排放特征及温室效应 [J].
彭华 ;
纪雄辉 ;
吴家梅 ;
朱坚 ;
黄涓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4 (03) :585-591
[2]   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J].
张翰林 ;
吕卫光 ;
郑宪清 ;
李双喜 ;
王金庆 ;
张娟琴 ;
何七勇 ;
袁大伟 ;
顾晓君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23 (03) :302-308
[3]   生物质炭添加对华南双季稻田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J].
秦晓波 ;
李玉娥 ;
Wang Hong ;
李健陵 ;
万运帆 ;
李勇 ;
廖育林 ;
范美蓉 ;
朱江敏 ;
高清竹 ;
刘硕 .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 (05) :226-232+234+233
[4]   生物质炭添加对农田温室气体净排放的影响综述 [J].
刘杰云 ;
沈健林 ;
邱虎森 ;
王聪 ;
周萍 ;
李勇 ;
吴金水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4 (02) :205-212
[5]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土壤无机氮素淋失风险的影响研究 [J].
盖霞普 ;
刘宏斌 ;
翟丽梅 ;
王洪媛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4 (02) :310-318
[6]   2012年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 [J].
周科平 ;
王明球 ;
李斌 ;
张岳 .
水土保持通报, 2015, 35 (01) :297-302
[7]   生物质炭对旱作春玉米农田N2O排放的效应 [J].
黄海洲 ;
肖茜 ;
沈玉芳 ;
李世清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3 (10) :2063-2070
[8]   施用生物质炭对黄淮海地区玉米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J].
李晓 ;
张吉旺 ;
李恋卿 ;
潘根兴 ;
张旭辉 ;
郑聚锋 ;
郑金伟 ;
俞欣妍 ;
王家芳 .
土壤, 2014, 46 (02) :269-274
[9]   生物质炭还田对稻田甲烷的减排效果 [J].
蒋晨 ;
麻培侠 ;
胡保国 ;
赵海侠 ;
方晓波 ;
李松 ;
任景明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15) :184-191
[10]   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排碳量及转化生物炭固碳量的估算 [J].
李飞跃 ;
汪建飞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14)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