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气双向耦合模式中全球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时空特征模拟

被引:7
作者
丹利 [1 ]
符传博 [1 ,2 ]
吴涧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
关键词
耦合模式; 再分析资料;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时空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01 [大气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0602 ;
摘要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CAS)含有动态植被过程的海-陆-气耦合模式AVIM-GOALS的积分结果,与ERA-40再分析资料的感热和潜热通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VIM-GOALS模拟的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气候态、季节变化等特征和ERA-40一致,其中感热通量的纬向分布为双峰型,而潜热通量从1~7月是一个从单峰型到双峰型的转变过程。空间分布特征说明,1月的通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低纬地区,7月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感热和潜热通量有很大的增加,而7月南半球的地表通量仍保持较大数值的分布,变化相对较小,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感热和潜热通量标准差分布均表现为低纬地区小、高纬地区大的特征,模拟效果与ERA-40资料较为一致。北半球的年变化相关系数(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89)大于南半球。进一步分析感热、潜热通量模拟结果和再分析资料的年变化相关系数空间分布特征表明,相关系数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区,其中30°N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南部和南美洲南部以及南极洲地区都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这也说明耦合模式在这几个地区有较强的感热、潜热通量模拟能力。另外,对耦合模式输出的感热、潜热通量和全球平均的感热、潜热通量相关系数分析表明,北半球的相关系数大部分地区在0.6以上,这和再分析资料的结果比较一致,且20°N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及20°S附近的非洲地区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上述地区在全球平均的尺度上地表通量年变化较为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113 / 12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青藏高原西部地表热通量输送的低频特征 [J].
张鹏飞 ;
李国平 ;
尹建昌 .
高原气象, 2009, 28 (03) :556-563
[2]   Comparison of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es during the transition season over the western Tibetan Plateau from reanalysis datasets [J].
Yang Cui Chenghai Wang Disaster Reduction Key Laboratory of Gansu Province College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China .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9, 19 (06) :719-726
[3]   地表潜热通量对四川地区降水影响的数值分析 [J].
卢萍 ;
宇如聪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 (03) :1-7
[4]   纳木错湖地区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及地表通量交换分析 [J].
李茂善 ;
马耀明 ;
孙方林 ;
赵逸舟 ;
王永杰 ;
吕雅琼 .
高原气象, 2008, (04) :727-732
[5]   西北干旱区感热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 [J].
高荣 ;
董文杰 ;
韦志刚 .
高原气象, 2008, (02) :320-324
[6]   青藏高原地表能量通量的估计 [J].
季劲钧 ;
黄玫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12) :1268-1272+1391
[7]   一个气候系统模式FGCM0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的模拟 [J].
张耀存 ;
况雪源 .
大气科学, 2006, (06) :1177-1188
[8]   我国范围内多个再分析地表通量数据集的可信度分析 [J].
韩兴 ;
汤燕冰 .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6, (02) :231-239
[9]   中国北方干旱区感热及潜热的异常特征 [J].
惠小英 ;
王澄海 ;
左洪超 ;
董文杰 .
高原气象, 2005, (03) :415-421
[10]   青藏高原加热如何影响亚洲夏季的气候格局 [J].
吴国雄 ;
刘屹岷 ;
刘新 ;
段安民 ;
梁潇云 .
大气科学, 2005, (01) :47-5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