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9
作者
张永刚 [1 ,2 ,3 ]
汤良杰 [1 ,2 ]
金文正 [4 ,5 ]
万桂梅 [1 ,2 ]
吕志洲 [6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2]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石化科技部
[4]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5] 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6] 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
关键词
构造转换带; 双重构造; 逆冲断裂带; 冲起构造; 龙门山冲断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龙门山冲断带前缘地区发育大量油气田或含油气构造,主要分布在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典型地震资料解析,结合沉积相分布特征,研究其构造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具有较好的陆相碎屑岩储集层展布特征,并且具有较为有利的构造圈闭,即中浅部发育冲起构造型圈闭,深部发育与滑脱层相关的双重构造圈闭,因此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 [1]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式的建立
    李月
    周瑶琪
    颜世永
    杨恒书
    [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2) : 12 - 15+20
  • [2] 龙门山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
    金文正
    汤良杰
    杨克明
    万桂梅
    吕志洲
    [J]. 地质论评, 2008, (01) : 37 - 46
  • [3]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
    金文正
    汤良杰
    杨克明
    万桂梅
    吕志洲
    余一欣
    [J]. 地质学报, 2007, (08) : 1072 - 1080
  • [4] 塔里木盆地西南边缘压扭构造体系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向奎
    [J]. 古地理学报, 2006, (02) : 233 - 240
  • [5] 传递带及其在砂体发育中的作用
    陈发景
    贾庆素
    张洪年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2) : 144 - 148
  • [6] 四川盆地找油方向探讨
    王金琪
    [J]. 天然气工业, 2004, (04) : 15 - 18+3
  • [7]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成山成盆成藏动力学
    刘树根
    徐国盛
    李巨初
    李国蓉
    罗志立
    赵锡奎
    [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6) : 559 - 566
  • [8] 龙门山印支运动主幂辨析——再论安县构造运动
    王金琪
    [J]. 四川地质学报, 2003, (02) : 65 - 69
  • [9] 山东惠民凹陷伸展构造及调节带特征
    王纪祥
    陈发景
    李趁义
    [J]. 现代地质, 2003, (02) : 203 - 209
  • [10]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刘树根
    罗志立
    赵锡奎
    徐国盛
    王国芝
    张成江
    [J]. 地质学报, 2003, (02) : 177 -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