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监督权的再监督 地方人大监督地方监察委员会的法治路径

被引:37
作者
周佑勇
机构
[1]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
关键词
地方人大监督; 监察监督; 再监督; 过程性监督; 刚性问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11 [行政管理法令];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在"一府一委两院"宪制架构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地方监察委员会对同级人大负责的宪法规定,建构符合地方人大属性的监督模式,是推进法治反腐全面深化,实现"对监督权的再监督"的必要保障。从本质上看,地方人大对"权"的监督与地方监察委员会对"人"的监督之间并不存在冲突,两者具有互补性。将地方人大对地方监察委员会的监督纳入整个法治监督体系之中,有助于解决地方监察委员会作为"监督者难以监督自身"的问题,克服扁平化监察监督权的"内在贫困性"。要改变地方人大监督"柔性有余而刚性不足"的状况,就必须将刚性监督工作提至幕前,通过充分发挥其全过程性监督职能以及重启刚性问责监督职能,保障再监督的实效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85 / 302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监察法》执法检查的实施机制 [J].
段鸿斌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6 (06) :37-45
[2]   人大监督岂能“意思意思” [J].
卢鸿福 .
人大研究, 2019, (11) :1-1
[3]   行稳致远:四十年地方人大监督 [J].
盛艳春 .
人大研究, 2019, (10) :21-23
[5]   对“谁来监督监督者”的制度回应 [J].
张翔 .
中国纪检监察, 2019, (03) :38-38
[6]   论国家监察权的性质 [J].
陈瑞华 .
比较法研究, 2019, (01) :1-15
[8]   《监察法》与其他规范衔接的基本问题研究 [J].
刘艳红 .
法学论坛, 2019, 34 (01)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