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黑龙江省暴雨天气诊断分析

被引:7
作者
孔繁艳 [1 ]
马国忠 [2 ]
殷世平 [3 ]
机构
[1] 七台河市气象局
[2] 黑龙江省气象台
[3] 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暴雨; 水汽输送; 大气不稳定条件; 急流; 中尺度云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产品,对2011年7月31日黑龙江省西部暴雨天气成因进行诊断分析。讨论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不稳定条件及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低涡、低涡槽前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将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低层增温增湿使得大气层结不稳定。低层较强的西北气流与强盛的东南暖湿气流汇合,产生强切变,辐合上升运动增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有利于不稳定能量释放。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合,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和维持。地面中尺度低压和中尺度辐合线为中尺度云团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条件;中尺度云团在暴雨区旋转停留近21 h,这是暴雨发生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TBB和湿位涡在2010年主汛期吉林省最强暴雨天气中的应用分析 [J].
胡中明 ;
刘善亮 ;
胡洪泉 ;
付冬雪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0, (S1) :159-164
[2]   华北暴雨云和降水的中/微尺度结构特征(Ⅰ)——一次暴雨的天气背景研究 [J].
廖菲 ;
胡娅敏 .
自然灾害学报, 2010, 19 (01) :61-69
[3]   松嫩平原一次夏季暴雨机理分析 [J].
张端禹 ;
潘鄂芬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 25 (03) :8-13
[4]   陕西2003年持续性暴雨高低空急流特征分析 [J].
许新田 ;
李明 ;
陶建玲 ;
宁志谦 ;
郭大梅 .
气象科学, 2006, (06) :6682-6688
[5]   高低空急流在闽西北大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及数值模拟 [J].
林毅 ;
刘铭 ;
刘爱鸣 .
气象科学, 2006, (04) :449-455
[6]   2005年8月13日抚顺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J].
吴春英 ;
侯波 ;
刘飞 ;
肇振国 ;
王阳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03) :11-15
[7]   2004年8月3日大连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J].
黄振 ;
宋煜 ;
何玉科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02) :38-41
[8]   与低空急流相伴的暴雨天气诊断分析 [J].
许美玲 ;
段旭 ;
孙绩华 ;
杨向东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4) :320-324
[9]   一次东北冷涡发展过程中的能量学研究 [J].
孙力 .
气象学报, 1998, (03) :94-102+104-106
[10]   暴雨类冷涡与非暴雨类冷涡的合成对比分析 [J].
孙力,王琪,唐晓玲 .
气象, 1995, (03)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