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

被引:63
作者
盖笑松 [1 ]
王晓宁 [2 ]
张婵 [1 ]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2] 吉林化工学院学生处
关键词
双性化; 心理适应; 性别角色教育;
D O I
10.16164/j.cnki.22-1062/c.2009.05.027
中图分类号
C913.68 [妇女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和单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是当前性别角色教育中存在的两种误区。贝姆的性别角色发展模式理论和性别角色与心理适应的实证研究为实施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进行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造就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优秀人才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引用
收藏
页码:227 / 23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中学生双性化人格与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D].韩爱晶.西北师范大学.2007, 08
[2]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自我价值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许婵贞.华南师范大学.2007, 06
[3]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闻明晶.东北师范大学.2006, 11
[4]  
性别角色的鉴定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余小芳.江西师范大学.2004, 04
[5]   中国儿童的入学准备:问题分析与促进途径 [J].
盖笑松 ;
杨世君 ;
孙蕾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6) :15-19
[6]   和谐社会构建与情感教育 [J].
张淑燕 ;
赵继伦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3) :32-35
[7]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和谐性的关系研究 [J].
张赫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03) :245-247
[8]   双性化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J].
杜军 ;
谢继红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02) :187-189
[9]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J].
杨玲 ;
王雄雄 .
高等理科教育, 2005, (05) :23-27+64
[10]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 [J].
王红瑞 .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01) :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