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26
作者
徐蒋来 [1 ]
尹思慧 [1 ]
胡乃娟 [1 ]
顾泽海 [1 ]
王保君 [1 ]
朱利群 [1 ,2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2] 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
关键词
稻麦轮作;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活性; 作物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41.4 [堆肥、沤肥];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0903 ; 090301 ;
摘要
为探索苏中地区适宜的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和产量的影响,通过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周年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活性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计5个处理,分别以25%、50%、75%和100%秸秆还田量为梯度,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经过3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秸秆还田量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有效磷和有机质以75%还田量最为显著,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61%、6.31%和5.90%,而速效钾含量则以50%还田量最为显著,较对照提高了24.08%;(2)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且以50%还田量达到显著水平,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4.85%和24.58%,而真菌与之不同,除75%还田量处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3)50%和75%还田量显著提高了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土壤脲酶活性则以50%和100%还田量提升效果显著;(4)周年粮食产量随还田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以75%还田量增产显著,增幅为10.01%.综合考虑,在该地区稻麦轮作条件下,以50%或75%秸秆还田量为宜,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100 / 110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11]   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J].
韩新忠 ;
朱利群 ;
杨敏芳 ;
俞琦 ;
卞新民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 (11) :2192-2199
[12]   千年桐与毛竹凋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J].
林晗 ;
陈辉 ;
吴承祯 ;
洪滔 ;
谢安强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2, (04) :539-545
[13]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J].
游东海 ;
田霄鸿 ;
把余玲 ;
李锦 ;
王淑娟 ;
刘廷 ;
南雄雄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 (07) :167-172
[14]   麦稻轮作区周年耕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J].
李朝苏 ;
汤永禄 ;
黄钢 ;
吴春 ;
马孝玲 .
西南农业学报 , 2012, (03) :786-791
[15]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及微生物菌剂对水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J].
钱海燕 ;
杨滨娟 ;
黄国勤 ;
严玉平 ;
樊哲文 ;
方豫 .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 (03) :440-445
[16]   无机氮素加入量对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棕壤氨基糖含量的影响 [J].
丁雪丽 ;
何红波 ;
张彬 ;
张旭东 .
土壤学报, 2011, 48 (03) :665-671
[17]  
秸秆还田方式与施肥对水稻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刘骁蒨.四川农业大学.2013, 03
[18]   Characteriz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erived from rice straw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cay [J].
Chen, Hua-Lin ;
Zhou, Jiang-Min ;
Xiao, Bao-Hua .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10, 10 (05) :915-922
[19]   Incidence of cotton seedling diseases caused by Rhizoctonia solani and Thielaviopsis basicola in relation to previous crop, residue management and nutrients availability in soils in SW Spain [J].
Delgado, A ;
Franco, GM ;
Páez, JI ;
Vega, JM ;
Carmona, E ;
Avilés, M .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 2005, 153 (11-12) :710-714
[20]   土壤酶研究动态与展望 [J].
杨万勤 ;
王开运 ;
不详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02, (05) :564-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