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物源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及来源分析

被引:3
作者
谢远云 [1 ]
梁鹏 [2 ]
孟杰 [1 ]
何葵 [1 ]
臧淑英 [1 ]
机构
[1]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务处
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沙尘沉降物; 粒度组分; 物源敏感粒度组分; 哈尔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5.55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采用粒级—标准偏差算法对哈尔滨2006年3月10日沙尘沉降物进行了物源区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获得各来源组分的粒级范围和含量,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粒级成因组分的来源。研究认为:1)19.2μm是哈尔滨2006年沙尘天气颗粒短期悬浮和长期悬浮之界限,而152.4μm是沙尘颗粒悬浮搬运的粒径上限。2)20μm作为粉尘物质短期悬浮颗粒与长期悬浮颗粒之界限具有普遍性,而悬浮载荷的粒径上限则与一定的风力条件和地表状况密切相关。3)沙尘沉降物包含4个物源区组分,粒径范围分别为:<1μm(组分1)、1~19.2μm(组分2)、19.2~152.4μm(组分3)和>152.4μm(组分4)。前2个组分属长期悬浮组分,其中组分1代表大气粉尘的本底值;组分2代表非本地源的远距离外源输入,可能与高空气流的搬运有关,包括甘肃和内蒙古在内的半干旱地区为哈尔滨沙尘提供了一定量的粉尘物质;组分3为短期悬浮组分,主要是区域内部沙尘天气产生,松散地表裸土是该组分的重要物源;组分4为跳跃或滚动组分,源于近源物质堆积,是就地起沙。4)哈尔滨2006年沙尘天气外源输入约占63.8%,近源和内源输入占36.2%。松散地表裸土的治理仍是哈尔滨防治沙尘天气的工作重点。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5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哈尔滨城市地表土的物质组成与沙尘天气 [J].
谢远云 ;
张丽娟 ;
何葵 ;
康春国 ;
臧淑英 .
中国地质, 2009, (02) :474-481
[2]   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的化学风化特征及物源区意义 [J].
谢远云 ;
张丽娟 ;
何葵 ;
康春国 ;
臧淑英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 25 (02) :79-84
[3]   干旱区湖泊沉积物粒度组分记录的区域沙尘活动历史:以新疆巴里坤湖为例 [J].
薛积彬 ;
钟巍 .
沉积学报, 2008, (04) :647-654+669
[4]   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英文) [J].
陈英勇 ;
李徐生 ;
韩志勇 ;
杨守业 ;
王永波 ;
杨达源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8, (03) :341-352
[5]   湖泊沉积物粒度多组分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 [J].
殷志强 ;
秦小光 ;
吴金水 ;
宁波 .
第四纪研究, 2008, (02) :345-353
[6]   青海苏干湖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模式与大气粉尘记录 [J].
肖舜 ;
陈发虎 ;
强明瑞 ;
张家武 ;
周爱锋 ;
孙东怀 .
地理学报, 2007, (11) :1153-1164
[7]   腾格里沙漠西北缘湖泊沉积记录的区域风沙特征 [J].
隆浩 ;
王乃昂 ;
马海州 ;
李育 .
沉积学报, 2007, (04) :626-631
[8]   南海北部ODP1146站粒度揭示的近20Ma以来东亚季风演化 [J].
万世明 ;
李安春 ;
JanBerend WStuut ;
徐方建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6) :761-770
[9]   江汉平原江陵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气候环境意义 [J].
谢远云 ;
李长安 ;
王秋良 ;
殷鸿福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7, (03) :570-577
[10]   风成沉积物环境敏感粒度指标的提取及意义 [J].
徐树建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7, (03) :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