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北缘南八仙油田储层特征与综合评价

被引:10
作者
姜福杰 [1 ,2 ,3 ]
武丽 [1 ,2 ]
李霞 [4 ]
马中振 [5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3] 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
[4]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5]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聚类分析;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储层特征; 南八仙油田; 柴达木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柴北缘南八仙油田有近50年的开发历史,储层的综合评价对于剩余油的挖潜具有重要的意义。南八仙油田第三系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碎屑成分中杂基、胶结物含量较高;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孔隙和次生溶孔,分选较好;储层成岩作用相对较弱,碳酸盐析出是减少原生孔隙的重要因素;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喉道以弯片状—片状组合类型为主。储层物性为中孔—中渗类型,连通性较好;成岩相主要为早成岩B期,有利于次生溶孔的发育。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储层综合评价表明,南八仙油田内Ⅲ类储层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Ⅱ类储层,Ⅰ类储层比例相对较小。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4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石炭系烃源岩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J].
陈琰 ;
张敏 ;
马立协 ;
王燕平 ;
孙康 ;
张国卿 ;
张霞 ;
廖爱兰 .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05) :512-517+521
[2]   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探讨 [J].
罗群 .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02) :115-120
[3]   Q型主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在柴达木盆地花土沟油田新近系砂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J].
吕红华 ;
任明达 ;
柳金诚 ;
李有利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6) :740-745
[4]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断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J].
甘贵元 ;
严晓兰 ;
赵东升 ;
熊德明 .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05) :499-503
[5]   柴西南地区第三系有利储集体分布预测 [J].
赵贤正 ;
吴因业 ;
邵文斌 ;
郭彬程 ;
余辉龙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2) :50-53
[6]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成藏特点 [J].
高先志 ;
马达德 ;
刘震 ;
汪立群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6) :707-712
[7]  
前陆盆地分析[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何登发等编著, 1996
[8]  
石油数学地质[M]. 石油大学出版社 , 李汉林,赵永军编著, 1998
[9]  
柴达木盆地北缘石油地质[M]. 地质出版社 , 党玉琪等著, 2003
[10]  
SPSS统计分析[M]. 机械工业出版社 , 王苏斌等编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