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不同湖区沉积物磷形态变化分析

被引:44
作者
袁和忠 [1 ,2 ]
沈吉 [1 ]
刘恩峰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沉积物; SMT法; 磷形态; 太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采用SMT法于2009年11月对太湖北部湖区梅梁湾(T1)、竺山湾(T2)、太湖西部(T3)、太湖南部(T4)、太湖东部(T5)及湖心区(T6)沉积物30cm深度上不同磷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不同磷形态含量变化明显,北部竺山湾及太湖西部富营养化明显,NaOH-P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湖区,占TP比例总体为T2>T1>T3>T4、T5、T6.反映太湖北部及西部受人为污染源输入影响严重.HCl-P则表现为太湖北部及西北部含量总体低于太湖南部\东部,占TP比例总体为T4>T5>T6>T1、T3>T2.OP随深度至约15cm迅速降低,和太湖较强的矿化作用有关系.同NaOH-P一样,TP表现出太湖北部及西北部含量高于其他湖区的总体趋势,反映了太湖北部和西北部湖区特别是竺山湾富营养化高于其他湖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522 / 152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河道底泥再悬浮状态对磷平衡浓度的影响 [J].
李大鹏 ;
黄勇 ;
李伟光 .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05) :476-480
[2]   蓝藻死亡分解过程中胶体态磷、氮、有机碳的释放 [J].
孙小静 ;
秦伯强 ;
朱广伟 .
中国环境科学 , 2007, (03) :341-345
[3]  
Mechanism and control of lake eutrophication[J]. QIN Boqiang1, YANG Liuyan1,2, CHEN Feizhou1, ZHU Guangwei1, ZHANG Lu1 & CHEN Yiyu3 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2.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3.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085,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19)
[4]   太湖东北部沉积物可溶性氮、磷的季节性变化 [J].
金相灿 ;
姜霞 ;
徐玉慧 ;
王琦 .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04) :409-413
[5]   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分析 [J].
成小英 ;
李世杰 .
科学通报 , 2006, (07) :848-855
[6]   太湖五里湖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 [J].
李军 ;
刘丛强 ;
王仕禄 ;
朱兆洲 ;
周志华 ;
肖化云 .
矿物学报, 2004, (04) :405-410
[7]   太湖梅梁湾和五里湖沉积物磷形态的垂向变化 [J].
黄清辉 ;
王东红 ;
王春霞 ;
马梅 ;
王子健 .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02) :20-23
[8]   模拟扰动条件下太湖表层沉积物磷行为的研究 [J].
张路 ;
范成新 ;
秦伯强 ;
杨龙元 .
湖泊科学, 2001, (01) :35-42
[9]  
The influence of water quality and sediment geochemistry o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in sediments of a large, shallow lake[J] . Dennis Trolle,Guangwei Zhu,David Hamilton,Liancong Luo,Chris McBride,Lu Zhang.Hydrobiologia . 2009 (1)
[10]  
Effects of biological activity, light, temperature and oxygen on phosphorus release processes at the sediment and water interface of Taihu Lake, China[J] . Xia Jiang,Xiangcan Jin,Yang Yao,Lihe Li,Fengchang Wu.Water Research . 200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