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枞矿集区上地壳结构与变形: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结果

被引:15
作者
吕庆田 [1 ]
刘振东 [1 ]
汤井田 [2 ]
吴明安 [3 ]
严加永 [1 ]
肖晓 [2 ]
SinoProbeCJ项目组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2]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3]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
庐枞矿集区; 反射地震; MT探测; 上地壳结构; 火山岩盆地;
D O 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4.04.002
中图分类号
P631 [地球物理勘探];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1 ; 081802 ;
摘要
为揭示庐枞矿集区三维结构,深化对成矿作用的认识,为深部找矿提供更多信息,作者在庐枞矿集区实施了相互交叉的五条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综合分析反射地震、MT及区域重磁数据,提出了矿集区上地壳结构、组成和构造变形的新认识。庐枞矿集区东西结构由"两坳一隆"组成,即西侧的潜山—孔城坳陷和东侧的庐枞火山岩盆地,二者之间以一隆起相隔;南北结构呈"南坳北隆"阶梯式台升,两个"台阶"断裂分别为汤家院—砖桥断裂、庐江—黄姑闸—铜陵拆离断层。庐枞火山岩盆地呈不对称"箕状",四周由向盆地倾斜的边界断裂围限。北、东边界断裂(BF2、LHTD)为深断裂,控制火山岩盆地的发展与演化。构造上,矿集区由"三横六纵"断裂系统构成,从北到南的"三横"依次为:庐江—黄姑闸—铜陵拆离断层、汤家院—砖桥断裂和仪津—陶家巷断裂(BF3);从西到东的"六纵"依次为:郯庐、滁河(CHF)、罗河—缺口、枞阳—黄屯、陶家湾—施家湾断裂和沿江断裂带。矿集区的形成与演化主体上受燕山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经历了中—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NW向挤压和白垩纪的伸展。本文还取得了一系列新发现。确定了"沿江断裂"为逆冲断裂系,庐江—黄姑闸—铜陵断裂为向南倾斜的低缓拆离断层;新发现汤家院—砖桥断裂,该断裂将庐枞火山岩盆地和潜山—孔城坳陷分为南北两部分。庐枞火山岩东北部,发现保存相对完好的早、中侏罗世沉积盆地,盆地呈NWW—SEE走向,深达5.0km,认为它可能是印支期陆—陆碰撞后伸展阶段形成的盆地。
引用
收藏
页码:447 / 465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52 条
[1]   安徽沙溪斑岩型铜金矿床成岩序列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 [J].
王世伟 ;
周涛发 ;
袁峰 ;
范裕 ;
俞沧海 ;
葛岭虹 ;
石诚 ;
池月余 .
岩石学报, 2014, 30 (04) :979-994
[2]   庐枞盆地浅表地壳速度成像与隐伏矿靶区预测 [J].
刘振东 ;
吕庆田 ;
严加永 ;
赵金花 ;
吴明安 .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 (12) :3910-3922
[3]   庐枞矿集区大地电磁测深强噪声的影响规律 [J].
汤井田 ;
徐志敏 ;
肖晓 ;
李晋 .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 (12) :4147-4159
[4]   庐枞矿集区结构特征重磁研究及其成矿指示 [J].
刘彦 ;
吕庆田 ;
严加永 ;
吴明安 ;
祁光 ;
邓震 .
岩石学报, 2012, 28 (10) :3125-3138
[5]   安徽庐枞沙溪斑岩铜矿蚀变及矿化特征研究 [J].
袁峰 ;
周涛发 ;
王世伟 ;
范裕 ;
汤诚 ;
张千明 ;
俞沧海 ;
石诚 .
岩石学报, 2012, 28 (10) :3099-3112
[6]   安徽庐枞盆地泥河铁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其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J].
范裕 ;
周涛发 ;
郝麟 ;
袁峰 ;
张乐骏 ;
王文财 .
岩石学报, 2012, 28 (10) :3113-3124
[7]   数学形态滤波与大地电磁噪声压制 [J].
汤井田 ;
李晋 ;
肖晓 ;
张林成 ;
吕庆田 .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 (05) :1784-1793
[8]   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研究新进展 [J].
张岳桥 ;
董树文 ;
李建华 ;
崔建军 ;
施炜 ;
苏金宝 ;
李勇 .
地球学报, 2012, 33 (03) :257-279
[9]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与区域成矿背景分析 [J].
宋传中 ;
张华 ;
任升莲 ;
李加好 ;
涂文传 ;
张妍 ;
王中 .
地质学报, 2011, 85 (05) :778-788
[10]   安徽庐江泥河铁矿的发现及意义 [J].
吴明安 ;
汪青松 ;
郑光文 ;
蔡晓兵 ;
杨世学 ;
狄勤松 .
地质学报, 2011, 85 (05) :80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