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展望

被引:14
作者
葛肖虹 [1 ,2 ]
马文璞 [2 ]
刘俊来 [2 ]
任收麦 [3 ]
袁四化 [4 ]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4] 防灾科技学院
关键词
区域大地构造学; 全球构造理论; 研究展望; 学科交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对中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回答所研究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及其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变。中国占据亚洲东部环太平洋与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在过去4亿年期间由具有不同地壳结构、生物地理区系和演化历史的地质体镶嵌拼合而成,具有复式大陆构造的典型特征。中国的区域构造研究有可能在如下方面对全球构造理论作出自己的贡献:(1)与北美、非洲等巨型克拉通相比,中国地台的规模小、刚性化程度低、盖层变形强烈,这种相对高的构造活动性正好提供了有关大陆生长和演化规律的窗口;(2)复式大陆中并列的陆块来自不同源区,意味着中国区域构造的"世界性",因此开展大区域古地磁、古生物-地理区、古沉积、古构造与古成矿作用与环境复位的综合研究,厘清中国各陆块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必然对完善全球构造演化做出贡献;(3)中国是世界上造山带最多的国家之一,青藏高原和台湾海岸山脉是正在进行中的大陆碰撞和弧-陆碰撞场所,从极为丰富的实例中总结出古、新造山带的类型和基本演化规律,可以丰富全球大陆增生的理论;(4)古特提斯洋从古亚洲退却的过程与路径是迄今尚未解决而长期受人关注的科学问题;(5)中国广泛存在的中—新生代陆内变形与盆山构造-地貌的形成,应该是大陆动力学深入研究的命题;(6)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扩展了区域构造研究的领域。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和新技术应用对地学研究的促进,将迎来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新前景。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7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重新厘定“四川运动”与青藏高原初始隆升的时代、背景:黄陵背斜构造形成的启示 [J].
葛肖虹 ;
王敏沛 ;
刘俊来 .
地学前缘, 2010, 17 (04) :206-217
[2]   奠边府走滑断裂带的构造特征、遥感解译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J].
唐渊 ;
刘俊来 ;
TRAN My Dung ;
宋志杰 .
地质学报, 2009, 83 (10) :1401-1414
[3]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J].
徐锡伟 ;
闻学泽 ;
叶建青 ;
马保起 ;
陈杰 ;
周荣军 ;
何宏林 ;
田勤俭 ;
何玉林 ;
王志才 ;
孙昭民 ;
冯希杰 ;
于贵华 ;
陈立春 ;
陈桂华 ;
于慎鄂 ;
冉勇康 ;
李细光 ;
李陈侠 ;
安艳芬 .
地震地质, 2008, (03) :597-629
[4]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J].
葛肖虹 ;
任收麦 ;
马立祥 ;
吴光大 ;
刘永江 ;
袁四化 .
地学前缘, 2006, (06) :118-130
[5]   印度-欧亚侧向碰撞带构造-岩浆演化的动力学背景与过程——以藏东三江地区构造演化为例 [J].
刘俊来 ;
宋志杰 ;
曹淑云 ;
翟云峰 ;
王安建 ;
高兰 ;
修群业 ;
曹殿华 .
岩石学报, 2006, (04) :775-786
[6]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J].
李吉均 ;
方小敏 ;
潘保田 ;
赵志军 ;
宋友桂 .
第四纪研究, 2001, (05) :381-391
[7]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 [J].
李吉均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 (01) :3-5
[8]  
Oroclinal bending and block rotations in South China since the Mesozoic——Geological and paleomagnetic evidence[J]. LI Zhengxiang, FANG Dajun, Christopher McA. Powell and LOU Gang1.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Nedlands WA 6907, Australia;2.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7(02)
[9]   从红河剪切带走滑运动看东亚大陆新生代构造附视频 [J].
张连生 ;
钟大赉 .
地质科学, 1996, (04) :327-341
[10]   大地构造学和地球动力学现代问题——从板块构造学到全球动力学 [J].
V.E.哈因 .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6, (04)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