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和大别-苏鲁造山带印支期褶皱-逆冲构造与动力学背景

被引:46
作者
李三忠
刘鑫
索艳慧
刘丽萍
钱存超
刘晓春
张国伟
赵国春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2] 海底资源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
[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5]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6]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褶皱; 逆冲; 华北克拉通; 大别山; 苏鲁; 超高压; 三叠纪;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别-苏鲁造山带不同岩片(块)经历了不同的褶皱变形。榴辉岩块(或透镜体)和硬玉石英岩片经历了高压-超高压背景下的两幕褶皱变形之后,在区域性第一幕变形期间主要发生透镜化为主,后期与围岩共同经历紧闭同斜第二幕褶皱。而其它岩片主要经历了现今野外可见的区域性三幕褶皱,其中区域性第一幕褶皱为片内残留褶皱,在斜长角闪岩透镜体中多见,宏观规律不明。区域性第二幕褶皱在露头尺度多见,轴面为折劈理,局部强烈置换成片理化带(复合片理或第二期片理),恢复第三幕褶皱改造作用后,揭示出各种岩片中的各级尺度的第二幕褶皱都为轴面北西倾南东倒、轴迹走向为NNE向的紧闭不对称褶皱,不对称性一致反映其指向与各种岩片向南东的逆冲运动有关。第三幕褶皱为以片理或折劈理为变形面的宽缓褶皱,轴迹走向NWW,枢纽向西倾伏。韧性剪切带为非透入性构造,分早晚两期,早期为韧性逆冲,新县穹隆以南,运动学标志指示向北逆冲,错切第二幕褶皱,结合新县穹隆北部向南的逆冲特征,反映这些韧性逆冲断层多数为第二幕大型褶皱翼部的次级逆冲断层;晚期为韧性滑脱带,其发育局限于几个岩性差异较大的接触带,带内伸展型折劈理发育,并对挤压构造样式有重要的改造作用。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是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组成,其盖层古生界和三叠系在印支运动期间经历了一幕宽缓褶皱作用,其轴迹方向主体也为NWW向。这一褶皱构造明显在变形时间、变形样式和展布方向上都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的第三幕褶皱非常一致,说明它们具有动力学上的必然联系。同时,研究表明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没有经历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区域性第一、第二幕褶皱变形的记录,故本文认为印支期这两幕变形主要发生在华北板块东南缘的边界上,并没有波及到板内,而且从东向西高压-超高压岩石剥露具有穿时性。只有当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在第二幕变形之后构成了统一块体后,第三幕变形才波及华北板内。
引用
收藏
页码:2031 / 2049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92 条
  • [1] 安徽巢北地区的中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李三忠
    李安龙
    范德江
    赵广涛
    金宠
    戴黎明
    [J]. 地质学报, 2009, 83 (02) : 208 - 217
  • [2] 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
    刘少峰
    张国伟
    [J]. 地质通报, 2008, 27 (12) : 1943 - 1960
  • [3] 大巴山西段高川地体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意义
    胡健民
    董树文
    孟庆任
    施炜
    陈虹
    武国利
    [J]. 地质通报, 2008, 27 (12) : 2031 - 2044
  • [4] 敦密断裂带走滑运动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
    孙晓猛
    刘永江
    孙庆春
    韩国卿
    王书琴
    王英德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8, (06) : 965 - 972
  • [5] Detachment within subducted continental crust and multi-slice successive exhumation of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Evidence from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LIU YiCan& LI ShuGuang CAS Key Laboratory of Crust-Mantle 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s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 (20) : 3105 - 3119
  • [6] A perspective view on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and continental collision i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J]. ZHENG YongFei CAS Key Laboratory of Crust-Mantle 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s,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20)
  • [7] 超高压变质与大陆碰撞研究进展:以大别-苏鲁造山带为例
    郑永飞
    [J]. 科学通报 , 2008, (18) : 2129 - 2152
  • [8] 晚中生代的中国东部高原:证据、问题和启示[J]. 张旗,王元龙,金惟俊,李承东.地质通报. 2008(09)
  • [9]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 进展与新认识
    张岳桥
    董树文
    [J]. 地质通报, 2008, (09) : 1371 - 1390
  • [10] 利用古成熟度方程初步恢复济阳坳陷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剥蚀量
    陈中红
    查明
    宋国奇
    [J]. 地质学报, 2008, (08) : 1036 -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