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 进展与新认识

被引:182
作者
张岳桥 [1 ]
董树文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郯庐断裂; 郯庐断裂系; 中生代; 基底走滑韧性剪切带; 徐淮弧形构造; 走滑构造; 伸展构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总结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运动学演化的过程与历史,概括为"两大运动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第一运动时期对应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的"印支运动",以扬子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造山为主导,郯庐断裂带经历了:①转换走滑阶段(240-220Ma),其走滑活动局限在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之间。这个阶段的陆-陆深俯冲作用使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向西韧性挤出,导致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发育。②左旋平移走滑阶段(220-190Ma),徐淮弧形构造带向南错移了约145km,并被大别山以北地区的东西向逆冲系统所吸收。左旋走滑扩展使郯庐断裂带贯穿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第二运动时期对应于中、晚侏罗世至古新世时期的"燕山运动",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东亚活动陆缘的演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历了③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挤压走滑活动,伴随着华北东部地区岩石圈、地壳增厚和郯庐左旋走滑断裂系的发育。④早白垩世以地壳伸展和陆内裂谷断陷作用为主,使早期增厚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垮塌和减薄。⑤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右旋走滑为主,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发育一系列拉分盆地。系统地阐述了郯庐断裂带中生代发育过程与地质特征,及其在东亚大陆演化历史中独特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371 / 1390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88 条
[1]   胶莱盆地及其邻区白垩纪—古新世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区域动力学意义 [J].
张岳桥 ;
李金良 ;
张田 ;
董树文 ;
袁嘉音 .
地质学报, 2008, (09) :1229-1257
[2]   华北侏罗纪大地构造:综评与新认识 [J].
张岳桥 ;
董树文 ;
赵越 ;
张田 .
地质学报, 2007, (11) :1462-1480
[3]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J].
董树文 ;
张岳桥 ;
龙长兴 ;
杨振宇 ;
季强 ;
王涛 ;
胡建民 ;
陈宣华 .
地质学报, 2007, (11) :1449-1461
[4]   胶东半岛中生代侵入岩浆活动序列及其构造制约 [J].
张田 ;
张岳桥 .
高校地质学报, 2007, (02) :323-336
[5]   胶东半岛牟平—即墨断裂带晚中生代运动学转换历史 [J].
张岳桥 ;
李金良 ;
张田 ;
袁嘉音 .
地质论评, 2007, (03) :289-300
[6]   论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侏罗纪变形 [J].
张岳桥 ;
廖昌珍 ;
施炜 ;
张田 ;
郭芳芳 .
地学前缘, 2007, (02) :182-196
[7]   安徽张八岭隆起东缘基底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J].
胡博 ;
张岳桥 .
地质通报, 2007, (03) :256-265
[8]   郯庐断裂带南段晚期韧性剪切带涡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 [J].
王勇生 ;
朱光 ;
宋传中 ;
刘国生 .
地质论评, 2006, (05) :591-600
[9]   大别造山带与郯庐断裂带壳、幔结构和陆内“俯冲”的耦合效应 [J].
滕吉文 ;
闫雅芬 ;
王光杰 ;
熊熊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2) :449-457
[10]   前陆沉积与变形对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运动的制约 [J].
朱光 ;
王勇生 ;
王道轩 ;
牛漫兰 ;
刘国生 ;
谢成龙 .
地质科学, 2006, (01) :1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