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张八岭隆起东缘基底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14
作者
胡博
张岳桥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安徽; 张八岭隆起; 基底韧性剪切带; 糜棱岩; 显微组构; 构造挤出折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3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张八岭隆起位于华南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拼接的构造转换部位,其西界为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东缘属于扬子地块盖层前陆逆冲褶皱构造带。在张八岭隆起东缘来安地区基底变质岩中发现了一条宽达2.5km的走滑韧性剪切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野外测量和岩石学、显微组构、变形运动学分析。结果显示,韧性剪切带由初糜棱岩带、糜棱岩带和超糜棱岩带组成;糜棱岩叶理近直立,叶理面上的拉伸线理向SW缓倾(倾伏角为10~30°);S-C组构和不对称旋转碎斑指示以左旋剪切为主。根据石英位错密度估算的差应力为65~75MPa。糜棱岩矿物成分和显微组构特征分析显示基底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温度在250~400℃之间,形成深度为10~20km。该基底走滑剪切带的发现为张八岭地块的斜向走滑折返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地质学制约。
引用
收藏
页码:256 / 26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郯庐断裂安徽段桴槎山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时限初探 [J].
刘德良 ;
杨强 ;
吴小奇 ;
李振生 .
地质科学, 2006, (02) :333-343+371
[2]   郯庐断裂带的同造山运动 [J].
朱光 ;
王勇生 ;
牛漫兰 ;
刘国生 ;
谢成龙 .
地学前缘, 2004, (03) :169-182
[3]   皖中张八岭地区构造地层序列的建立与主要特征 [J].
吴跃东 ;
侯明金 ;
汤加富 .
地层学杂志, 2004, (02) :152-157
[4]   大别造山带中上地壳变形特征——皖中张八岭地区印支——燕山早期构造变形研究 [J].
侯明金 ;
吴跃东 ;
汤加富 .
中国地质, 2004, (02) :123-130
[5]   安徽张八岭地区西冷岩组早期构造变形特征 [J].
鲁如魁 ;
高天山 ;
张志树 ;
刘家云 ;
吴海权 .
中国地质, 2004, (02) :131-138
[6]  
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走滑运动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J]. 朱光,刘国生,W.J.Dunlap,C.Teyssier,王勇生,牛漫兰.科学通报. 2004(02)
[7]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J].
许志琴 ;
张泽明 ;
刘福来 ;
杨经绥 ;
李海兵 ;
杨天南 ;
邱海峻 ;
李天福 ;
孟繁聪 ;
陈世忠 ;
唐哲民 ;
陈方远 .
地质学报, 2003, (04) :433-450+593
[8]   下扬子北缘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研究 [J].
涂荫玖 ;
刘湘培 ;
汪祥云 ;
吴明安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1, (01) :9-26
[9]   安徽黄栗树地区流变褶皱及其构造意义 [J].
陈柏林 ;
董法先 ;
罗明光 ;
刘建民 ;
李建设 ;
李中坚 .
地质通报, 2000, (04) :390-395+429
[10]   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的年代学研究 [J].
陈宣华 ;
王小凤 ;
张青 ;
陈柏林 ;
陈正乐 ;
Harrison TMark ;
YinAn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000, (03) :21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