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和山脉地形对长江中下游梅雨形成的影响

被引:3
作者
万日金
赵兵科
应明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关键词
梅雨; 西南急流; 青藏高原; 山脉地形; 敏感性数值模式试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长江中下游梅雨(下称梅雨)是西南暖湿季风气流随季节增暖北进过程中的产物,是东亚副热带季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气候平均资料分析和敏感性数值模式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和江南山脉地形对梅雨形成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对流层低层,江南处于强劲西南急流风速中心的下游,有江南山脉地形对西南急流强迫抬升,具有强烈的风速和水汽辐合,这是梅雨形成的直接原因。敏感性数值试验表明,无高原时该西南急流增强,江南上空气旋性涡度增大,梅雨雨量增加2 mm/d,这反映了夏季高原巨大的感热气泵的抽吸作用使其东侧的江南地区环流的气旋性减弱,上升受到抑制,降水减少;无江南山脉地形时梅雨雨量减少2 mm/d,雨带北移到淮河流域,而加高山脉地形时则梅雨量增大,雨带位置南移,说明山脉地形对西南季风气流有强迫抬升增幅降水作用,对梅雨雨带的形成亦有重要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299 / 30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 [1] 湖北梅雨期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及其模拟分析
    徐双柱
    邹立维
    刘火胜
    毛以伟
    [J]. 高原气象, 2008, (03) : 567 - 575
  • [2] 江淮地区梅雨的新定义及其气候特征
    胡娅敏
    丁一汇
    廖菲
    [J]. 大气科学, 2008, (01) : 101 - 112
  • [3]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和冬春积雪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关系
    朱玉祥
    丁一汇
    徐怀刚
    [J]. 气象学报, 2007, (06) : 946 - 958
  • [4] 东亚梅雨系统的天气-气候学研究
    丁一汇
    柳俊杰
    孙颖
    柳艳菊
    何金海
    宋亚芳
    [J]. 大气科学, 2007, (06) : 1082 - 1101
  • [5] 1999年6月长江中下游梅雨暴雨的环流特征分析
    隆霄
    程麟生
    王文
    [J]. 高原气象 , 2007, (03) : 563 - 571
  • [6] 江淮梅雨期降水经向非均匀分布及异常年特征分析
    竺夏英
    何金海
    吴志伟
    [J]. 科学通报, 2007, (08) : 951 - 957
  • [7] 改进的湿Q矢量分析方法及梅雨锋暴雨形成机制
    岳彩军
    董美莹
    寿绍文
    姚秀萍
    [J]. 高原气象, 2007, (01) : 165 - 175
  • [8] 近百年全球海温异常变化与长江中下游梅雨
    周丽
    魏凤英
    [J]. 高原气象, 2006, (06) : 1111 - 1119
  • [9] 江南春雨的气候成因机制研究
    万日金
    吴国雄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10) : 936 - 950
  • [10] “03.7”梅雨锋暴雨的中尺度模拟和诊断分析
    张冰
    胡隐樵
    傅培健
    [J]. 高原气象, 2005, (03) : 378 -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