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8 条
关于印度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间的讨论
被引:26
作者:

王二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机构:
[1]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来源:
关键词:
印度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间;
判别标志;
转换断层;
板块俯冲带;
岩浆作用;
构造变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关于印度与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间,目前存在3种主流认识,即(65±5)、(45±5)和(30±5)Ma.文中厘定了5种碰撞判别标志,包括板块运动速率的突然衰减、俯冲型岩浆作用的停止、大陆之间的物质交换、海洋的消亡和构造变形.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在上述3种认识中,(65±5)Ma构造事件符合一个判别标志,即物质交换——冈底斯碎屑物质在此时出现在印度板块北缘,不过,在此时冈底斯再次发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反映出俯冲作用发生活化,意味着两大陆仍未碰撞.俯冲成因的冈底斯岩浆作用在白垩纪末-第三纪初(72~65Ma)间断了约7Myr,文中提出这可能与构造转换有关,即特提斯俯冲消减带被转换断层置换,亚洲与印度大陆由此呈水平走滑汇聚,到了约65Ma,随着新俯冲带的形成,岩浆作用重新开始,直到约45Ma结束.(45±5)Ma的构造事件导致海相沉积和俯冲型岩浆作用的停止,符合大部分大陆碰撞判别标志,文中定义为初始碰撞时间.(30±5)Ma的构造事件与上述判别标准多不符合,反映的是印度和亚洲大陆大规模陆内汇聚作用,即硬碰撞,由此形成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质、地貌格局.文中得出的结论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汇聚并非仅仅是受新特提斯海的俯冲消减协调,两者在足够接近时经历了3个阶段,即早期的水平走滑汇聚(72~65Ma)、初始碰撞((45±5)Ma)和晚期的陆内汇聚((30±5)Ma).
引用
收藏
页码:284 / 29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演化——主要构造一热事件的制约及其成因探讨
[J].
王二七
.
地质科学,
2013, 48 (02)
:334-353

王二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冈底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及构造演化
[J].
丁林
;
蔡福龙
;
张清海
;
张利云
;
许强
;
杨迪
;
刘德亮
;
钟大赉
.
地质科学,
2009, 44 (04)
:1289-1311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许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杨迪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刘德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钟大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3]
西藏南部冈底斯岩基花岗岩时代与岩石成因
[J].
纪伟强
;
吴福元
;
锺孙霖
;
刘传周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7)
:849-871

纪伟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吴福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锺孙霖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刘传周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4]
西藏日喀则恰布林剖面大竹卡组孢粉组合及其时代和古环境、古地理意义
[J].
李建国
;
郭震宇
;
张一勇
.
古生物学报,
2009, 48 (02)
:163-174

李建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5]
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垮塌与高原隆升
[J].
吴福元
;
黄宝春
;
叶凯
;
方爱民
.
岩石学报,
2008, 24 (01)
:1-30

吴福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黄宝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叶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6]
藏南柳区砾岩中古植物化石群的时代及其在大地构造上的意义
[J].
方爱民
;
闫臻
;
刘小汉
;
潘裕生
;
李继亮
;
俞良军
;
陶君容
.
自然科学进展,
2004, (12)
:54-62

方爱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闫臻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刘小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继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俞良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陶君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7]
西藏新生代秋乌组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
[J].
李建国
.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4, (02)
:216-221

李建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
[8]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古新世深水沉积和放射虫动物群的发现及对前陆盆地演化的制约
[J].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1)
:47-58

丁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lO
[9]
西藏南部江孜地区白垩系的厘定
[J].
王成善
;
李祥辉
;
万晓樵
;
陶然
.
地质学报,
2000, (02)
:97-107

王成善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学院,成都理工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北京,,成都,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万晓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学院,成都理工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北京,,成都,

陶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学院,成都理工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北京,,成都,
[10]
Provenance change of sediment input in the northeastern foreland of Pamir related to collision of the Indian Plate with the Kohistan-Ladakh arc at around 47Ma
[J].
Sun, Jimin
;
Xiao, Wenjiao
;
Windley, Brian F.
;
Ji, Weiqiang
;
Fu, Bihong
;
Wang, Jiangang
;
Jin, Chunsheng
.
TECTONICS,
2016, 35 (02)
:315-338

Sun, Jimin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hinese Acad Sci, Key Lab Cenozo Geol & Environm, Inst Geol & Geophys,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CAS Ctr Excellence Tibetan Plateau Earth Sci,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Chinese Acad Sci, Key Lab Cenozo Geol & Environm, Inst Geol & Geophys,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Xiao, Wenjiao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hinese Acad Sci, Key Lab Cenozo Geol & Environm, Inst Geol & Geophys,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CAS Ctr Excellence Tibetan Plateau Earth Sci,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Chinese Acad Sci, Key Lab Cenozo Geol & Environm, Inst Geol & Geophys,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Windley, Brian F.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Univ Leicester, Dept Geol, Leicester, Leics, England Chinese Acad Sci, Key Lab Cenozo Geol & Environm, Inst Geol & Geophys,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Ji, Weiqiang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hinese Acad Sci, Key Lab Cenozo Geol & Environm, Inst Geol & Geophys,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Chinese Acad Sci, Key Lab Cenozo Geol & Environm, Inst Geol & Geophys,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Fu, Bihong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hinese Acad Sci, Inst Remote Sensing & Digital Earth,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Chinese Acad Sci, Key Lab Cenozo Geol & Environm, Inst Geol & Geophys,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Wang, Jiangang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hinese Acad Sci, Key Lab Cenozo Geol & Environm, Inst Geol & Geophys,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Chinese Acad Sci, Key Lab Cenozo Geol & Environm, Inst Geol & Geophys,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Jin, Chunsheng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hinese Acad Sci, Key Lab Cenozo Geol & Environm, Inst Geol & Geophys,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Chinese Acad Sci, Key Lab Cenozo Geol & Environm, Inst Geol & Geophys, Beijing, Peoples R China